獨厚心得
中國的科技夢——中關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喻小敏 / 2007-07-17 瀏覽次數(2354)
對中國科技產業而言,二○○四年是個值得記住的一年。除了購併這件事之外,聯想和中國另一家科技企業,四通集團,都正值成立二十週年。 全世界五百大科技企業累計已有67家進駐中關村, 開辦子公司或成立研發中心,中關村正朝全球研發中心邁進。同年,有「中關村第一人」之稱的陳春先辭世。這些悲喜交加的事件撞在一起,北京高科技中心「中關村」又再度引起大眾的關注,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走向牽動著中國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時政作家凌志軍開始著手撰寫《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並於今年四月在中國出版,簡體字版書名為《中國的新革命:1980?2006年,從中關村到中國社會》。
中關村是中國的矽谷,也是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科技產業的搖籃, 它的崛起具體而微地呈現出這段時間中國整個社會演進的過程,其中最顯著的脈絡之一就是:民間推著著政府向前走。
中關村所在地原是北京學術研究中心,區內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在內總共有近七十所大學、兩百多所研究機構,集結數十萬科技研究人員,人才濟濟,不僅研究風氣鼎盛,而且競爭激烈。一九七八年中國宣佈改革開放後,這些科技人才受「民族振興」、「產業報國」的號召,開始思考將研究成果轉變成應用技術,並且商品化。一九八○年,時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的陳春先號召了幾個同儕,以國家研究員的身分,直接投入社會生產力,挑戰既有體制,引起極大的爭端,但在國家的默許之下,進一步於一九八三年成立「北京華夏新技術研究所」,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此後,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和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家的態度也從默許到積極推動,例如聯想集團的創辦人柳傳志,當時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研究員,就是在所方出資二十萬和出借十名研究員的情況下,領軍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然後於一九八九年轉型成為北京聯想電腦集團公司。
如果沒有陳春先的大膽挑戰體制以及後來者前仆後繼的響應,中國就沒有中關村這個矽谷大夢,而這個夢想的實現,也是中國從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擁抱資本主義商業社會掙扎蛻變的過程。可以說,八○年代中關村的公司群和商業體系,是在政府管制的縫隙和漏洞中創建起來的,制度和規範從無到有,這個過程裡,理想和貪腐並存,雄心與屈辱同在,《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非常生動地刻畫了這段歷史,而且指出這不只是停留在商業化的層面,「中關村發生的一切,改變了中國社會。」
中國今日崛起最令人敬畏的是中國人民的那股拼勁,那是國家揭櫫改革開放的道路後所激發出的集體自動自發的力量,這也是中關村二十年來發展重要的柴薪。但是,中關村的未來是否仍將扮演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中國博客教父和產業觀察家方興東卻和凌志軍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中關村的商業化和政府的介入將無法使中關村成為生生不息的火山,尤其指出中關村房地產的開發將使中關村成為ㄧ次性爆發的矽谷,對旭日待發的小企業非常不利,而這正是矽谷活力的來源。他於二○○四年出版的《中關村失落》與《中關村——中國的科技夢》恰好成對比,引人深思。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