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不讀不知道!

【最需要共同意見的8件事|05】歷史彈震症:史觀的悲憐、美麗與哀愁

  • 字級



文╱莊瑞琳(衛城出版總編輯)

往事的氣泡浮上水面會破。……什麼東西沉在底下,只有天曉得。
──派特.巴克,《重生》三部曲之《幽靈路》

我們這個世代來到了距離一戰發生一百年的時刻。一百年的距離,可讓我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以及為何要繼續書寫或閱讀一戰的歷史、故事甚至文學?尤其對於只有宣戰沒有實際參與戰爭的「遠東」國家而言,可能對二戰的記憶遠比一戰來得深刻,但事實上我們都活在霍布斯邦一個很著名的定義之後:漫長的十九世紀,短促的二十世紀。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的發生,確立了十九與二十世紀的真正分野。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對這場已經有許多豐富研究著作甚至小說創作的戰爭來說,我們可能已經熟悉一些固定的論述,如戰爭無可避免是因當時軍國主義盛行?德國發動侵略是為了當世界強權?是英國1918年作戰技巧的突破,導致德國潰敗?但這些在擅長經濟史的英國歷史學家弗格森看來,可能都需要懷疑與推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戰爭的悲憐》這本書中,他開宗明義就提出挑戰傳統一戰論述的十個問題,且第一章就推翻所謂「軍國主義盛行」的神話,他認為,當時隨著選舉權的拓展,軍國主義反而正在走下坡,許多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選票都在成長,歷史低估了反軍國主義者的力量。其次,他認為從殺死敵軍的效率來看,同盟國各方面表現都比協約國好,同盟國殺死一名敵人只耗費11,345美元,協約國則是36,485美元,從人數與效能,協約國都遠低於同盟國,因此弗格森認為,德國戰敗的唯一因素是戰略錯誤與士氣的陡然潰散。此外,他也不認為當時軍事與財政力量並不是最強的德國,是因為野心發動戰爭,反而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衰弱。這些挑戰既定印象的論述,與各種數字的熟稔,使弗格森的論述充滿奇特的挑釁魅力,也適合當代讀者重新檢視自己對一戰的認識。

但弗格森看似反叛的論述,卻使我們也要格外小心他所引導的史觀,也就是一戰最悲憐與最遺憾的就是英國參戰,它使歐陸戰役變成世界大戰,它使一戰後的英國國力耗竭,且從此終結英國金融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他甚至進一步預言,如果英國袖手旁觀,讓德皇贏得戰爭,如果一戰不是這種打法,也許希特勒與列寧將無法利用一戰局勢成為自己崛起的舞臺,而歐盟也許會更早出現。凡此種種,都讓我們意識到,此類歷史因果推論的有趣與危險之處。因此對於歷史保持後設懷疑,對於歷史的再解構,正是我們當代之人最好的歷史位置,這也是《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做為一戰新讀本最重要的意義。

在瑞典歷史學家英格朗匠心獨具的《美麗與哀愁》一書中,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再不需要弗格森式的「歷史如果論」,也不是計算各國的利益得失,或政治人物與軍事將領的謀略輸贏,以及出兵是否正義的問題,而是徹底避開以上歷史容易走入的軌道,朝向一條有趣卻平等的小徑而去,就是那些戰場上與不在戰場上的各種平凡男女呢?戰爭時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不論是貴族還是小兵,戰爭時誰的一天都是一天,英格朗用22個人物的信件、日記與回憶錄,重新用個人式的材料,編織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戰「歷史」。於是在《美麗與哀愁》裡,你在意的是波蘭貴族夫人蘿拉、德國女學生艾芙莉德、奧匈帝國國防軍少尉羅伯特、英國步兵艾佛列,而忘了法國、英國、德國、俄國的領袖是誰。因為歷史的真相也許沒有真正的「進程」,只有無數不經意卻真實無比的小時刻,而每一個凌亂的小時刻本身也許就是歷史。

一戰不僅讓四個帝國瓦解,或者如弗格森所說,戰爭使共和派取得勝利。一戰所帶來的國際局勢,更奠定了二十世紀的世界地圖,以及其後的連環發展,一戰也消滅了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到來的第一個經濟全球化的黃金年代,帶來經濟大蕭條。一戰所遺留的各種後座力,有的至今仍匍匐在我們的世紀中,但它給人類的「遺產」,也許還包括從此我們將一種精神狀態命名為「彈震症」(現在所稱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彈震症是指一戰時軍人會突然出現失眠、失語、失去味覺、聽力與記憶的狀態。而面對歷史的種種解讀,有時令人不免懷疑,歷史本身就是彈震症患者,人類經常在極端與不完全的狀態中尋找答案,並因此有了悲憐、美麗與哀愁的種種情感。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2021安古蘭漫畫節得獎名單公佈!

從更生人到性別、環境資源到寫作心路,看得獎作品還有哪些精彩主題!

15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