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陳德政影像留聲機

【♫|影像留聲機】陳德政:我們都是法蘭克

  • 字級


常有人問我:你比較喜歡聽音樂,還是看電影?

我總會回答:那不是同一件事嗎?聽音樂的時候,眼前自然會浮現出一些畫面,看電影時耳朵也閒不下來,辨識著一首一首聽過或者沒聽過的歌曲。

當然,純粹就聽音樂或看電影的「動作本身」,兩者並不相同。但我總以為,這兩件事的本質其實相去不遠,都是藉由可再現的媒材,捕捉世間的美或醜、善與惡,帶給我們種種觸動與啟發,並嘗試回應生命中難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透過「影像留聲機」這個專欄,我想書寫我在電影中聽見的音樂,也書寫那些電影告訴我的事情。文章裡不免會有劇透,建議在觀影之後閱讀。

第一期是你至少有一個臉書朋友的大頭照換成那張面具的《法蘭克》。


 


想像你二十多歲,居住在一個與世無爭的海濱小鎮。

你家庭幸福,雙親關懷而體貼。然而剛出社會的你,微薄的薪水尚不能在外頭租下自己的公寓,想帶女友回家,不免會遭遇老爸打著赤膊在客廳對電視機打鼾,或是老媽無視你掛在門上那塊「請勿打擾」的牌子,硬是在關鍵時刻拎著一台吸塵器闖入的尷尬橋段。

在他們眼中,你畢竟只是個孩子。

白天時你悶在辦公室的隔間,雙眼無神幹著不感興趣的工作。下班後你得救了,窩在臥房裡寫歌、宅錄,孵著遙不可及的音樂夢。你還算實際,不痴心幻想成為人人仰慕的大明星;只要能站在舞台邊,伴伴奏、合個音,能上得了台都好。

《法蘭克》的主角Jon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孩子,被庸碌的生活困住,始終踏不上發達的音樂之路。實情卻是,他寫下的歌詞還挺愚蠢,旋律也滿普通,外人看來,他稱得上不平凡的特質,可能只有一頭濃密的紅髮。直到有一天,他陰錯陽差加入了(無人知道如何正確發音)宛如祕密宗教組織的Soronprfbs樂團,經過一連串的磨合與折衝,他終於走紅了,twitter追隨者從十多人暴漲到上萬。

於此同時,他也理解到一個殘酷的現實。

環顧我們身旁,或多或少圍繞著幾個Jon──會彈一些和弦(依片中標準,只要會C、F、G就可以了),音響上堆著各式各樣的mixtapes(片中是90年代不同年份的Top 50 Hits),渴望出人頭地,時時關切著粉絲人數的增長。

電影中的Jon意外找到了一條捷徑,誤闖一個原不屬於他的國度。就像輕量級拳手越級挑戰重量級拳賽,當他初次與Soronprfbs同台,便被痙攣式的迷幻曲風嚇個正著:樂器突然著火,緊繃的氛圍就快讓人暈倒,團員在台上互飆髒話,FUCK!!!不絕於耳。很顯然,他面對的是一群瘋狂的怪咖,Jon顯得格格不入。

他太正常了,而一個太正常的人,在搖滾世界裡是混不出名堂的。


於是他試著改變,調整外在和內在想融入那個團體。團體的領袖是生性古怪的Frank,無時無刻戴著詭異的面具,連洗澡都不願意取下,保護他神祕的隱私。調皮又傷感的Frank在Jon眼裡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卻不擅長迎合大眾口味,那首刻意譜出的〈Most Likeable Song Ever〉一點都不討喜,對主流市場仍然另類到不行。

當樂團關在愛爾蘭的鄉間小屋錄音時,Jon對Frank說出了心底話:

You should be famous.

Frank起先半信半疑,他在自己的天地裡活得很好,不需過多關注。不過,他終究接受了Jon的提議,動身去奧斯汀巡演,造成後續不可收拾的災難。又有誰拒絕得了成名的誘惑呢?當一個寂寂無名的天才藝術家實在太孤獨了,就算Pink Floyd的Syd Barrett(注意聽,片中提到了他的名字與暱稱Crazy Diamond),也是在功成名就以後才退隱江湖。

成名在望  (藍光BD)(ALMOST FAMOUS)

成名在望

「成名」正是《法蘭克》的關鍵字,我坐在戲院裡,屢屢想起自己鍾愛的音樂電影《成名在望》,兩者之間給人無比的聯想:Jon的角色一如《成名在望》的小記者William,在一群比他更酷的大人中努力尋求認同;Frank當然是Russell,那魅力四射、內心善感的靈魂人物;Clara則是Penny Lane,深愛著最有才華的那個人,卻和新闖入的外來者發展出似有若無的情愫。

兩部片也都探索了樂團內的權力結構關係,且無論Soronprfbs或Stillwater,都有個神經質的經紀人。

《法蘭克》是一部用憂傷調味的黑色喜劇,情緒的色溫在片刻間劇烈轉換著,一切的荒誕與不合邏輯,都乘著無可避免的意外事件而降臨。它比《成名在望》有一個更離奇的核心,對待劇中角色也更加冷酷──受不了長期錄音的精神煎熬,經紀人Don發瘋了,在專輯完成隔日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反而是Jon生存下來,品嘗著虛華而一閃即逝的名氣,並認清那個最殘酷的現實:他的歌曲並不特別,多數人是來看熱鬧的。精神病院與受虐童年並非成為偉大創作者的必要條件,他只是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投射出的幻境裡。

當Jon落寞地走下舞台,或許會記起Don生前對他說過的話:

Fuck, I wanna be Frank!
Why can't I be Frank? There can only be one Frank, one.

認清現實吧,我們都不是法蘭克,人外有人,永遠會有比你更具天賦的高手。

然而當生命的真相大白,我們也都是法蘭克,滯留在這顆奇特而美麗的星球上,不試著成為任何人,做一個忠於自我的 misfit,有血有肉,敢愛敢恨。


在遠方相遇
在遠方相遇


陳德政
寫字的人,聽些音樂,看些電影,讀點書,走過幾個地方。有個部落格叫「音速青春」,有本書叫
《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最新作品為《在遠方相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返校前,返校後,幫助你更了解故事背景的四篇文章

    「真促會」理事長黃長玲:「我們能否做到,不去美化也不只是指責,盡可能對那個時代公平?」你知道台灣戒嚴時期的書籍,譯者不詳的書占了四成嗎?《無法送達的遺書》如何將九個差一點被遺忘的故事重現?同樣刻劃1960年代中學生活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一起閱讀四篇讓你更了解台灣戒嚴時代樣貌的文章。

    6253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返校前,返校後,幫助你更了解故事背景的四篇文章

「真促會」理事長黃長玲:「我們能否做到,不去美化也不只是指責,盡可能對那個時代公平?」你知道台灣戒嚴時期的書籍,譯者不詳的書占了四成嗎?《無法送達的遺書》如何將九個差一點被遺忘的故事重現?同樣刻劃1960年代中學生活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一起閱讀四篇讓你更了解台灣戒嚴時代樣貌的文章。

625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