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一名野地錄音師的「聽見台灣」──范欽慧《搶救寂靜》

  • 字級


(攝影/ 蕭如君)(攝影/ 蕭如君)


整理採訪的錄音檔案時,范欽慧製造出最大的聲響,是握拳在桌面敲出一記重擊。

砰!一旁的水杯隨之發出輕微的震動。儘管在採訪現場,誰也沒被這細微的咖啦聲擾動,它卻見證了一位自然錄音師的熱烈情感。

「喜歡當自然錄音師的人,除了對聆聽敏感,也對聲音的美有某種痴迷。自然裡的聲音是不期而遇的,必須扛著沉重的器材,走很遠的路追尋。當你在森林中穿梭許久,一旦和聲音相遇,就是最大的回饋,所有的飢餓和疲憊都得到報償。」

自然裡的聲音是什麼模樣?只見范欽慧噘起嘴,像隻仿聲鳥般轉述她聽過錄過的鳥鳴:「嗚嗚嗚~」這是聲調短促的褐林鴞。「嘰~~」幾近煞車聲的鳴叫,來自紫嘯鶇。「你~回去!」、「你~還不回去!」這個發音近似人語的啼聲,是台灣小鶯最易辨識之處。

模仿著鳥兒啼鳴的范欽慧,聲線拔高,話聲加快,興奮之情自然流露。曾有朋友建議她用心跳血壓等數值測試,呈現人對自然聲音的感受,但,「同樣是聽到褐林鴞而心跳加快,有人覺得好陰森好緊張,我們是,天哪,這音律好讓人興奮!」說著,忍不住出手輕敲桌面,砰!水杯輕盈震盪,與她的狂熱共鳴。

這股狂熱始於17年前。對賞鳥和聲音懷抱更多認識熱忱的她,毅然辭掉工作,提著錄音機和專業麥克風,一步步從城市走向自然,聆聽的聲音種類與空間幅度也逐步擴展,「聲音就像一張邀請卡,當你被它吸引,聽見的東西就會愈來愈多;當你聽見的聲音愈多,你感受到的空間也就不一樣,連帶地,你觀看的角度也開始和別人不一樣。

(攝影/ 蕭如君)(攝影/ 蕭如君)


范欽慧逐漸構築出一幅「聲音地圖」,台北在這張地圖中展露了新鮮的「面孔」:「昨天我從大佳河濱公園沿著基隆河騎單車,途中經過好幾座橋,每一座橋的聲音都很有趣。你會聽見車子在橋上行走、發出『哐啷哐啷』的間距聲;在百齡橋附近,會聽見此起彼落敲棒球的聲音;到了承德橋,車子的種類和聲音就更多了。」她進一步聯想起百年前,人們無車,基隆河岸的聲音遂由擺渡聲響構成,幾十年前則是呼嘯而過的火車汽笛聲,「那一刻忽然覺得,自己藉由聲音穿越了很多時空⋯⋯」

不只是台北,她聽見的台灣,是個聲音非常多元、多到無法自拔的所在。舉凡店家、捷運、公園、廟口,到處都是聲音,不同的聲音構成了聲景(Soundscape),台灣的庶民聲景固然熱鬧繁複,人活在其中,卻漸漸充耳不聞,失去對聲音的敏感度,為什麼?

「我們對聲音的教育和修為不夠,」范欽慧說,當你連去山上都聽見人們高唱卡拉OK的聲音,一方面展現台灣人樂天、大剌剌、喜好分享的性格,另一方面卻也說明,人們並未察覺到自己究竟貢獻了什麼聲音到空間裡?

台灣很少有空間是安靜的。大家急於把所有聲音填補進來,連吃飯都要配電視、配音樂。但聲音愈多,卻愈顯寂寞──這個地方的人寂寞到沒辦法。」過度壅塞的聲音也讓人索性關閉自己,對聲音無感。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走向寂靜的萬里路,追尋自然消失前的最後樂音(附贈珍貴錄音和精采照片CD)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走向寂靜的萬里路,追尋自然消失前的最後樂音(附贈珍貴錄音和精采照片CD)

置身於這樣的集體氛圍中,愛好聲音的范欽慧不由感到焦慮。就在此時,她讀到美國自然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ampton)所寫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戈登提倡的「寂靜」,是沒有人為聲響介入的萬物之聲,這樣的聲音正在快速失落中。他以一顆石頭為儀式,展現自己維護寂靜的決心,「這件事情感動了我。我發現原來錄音師可以去改變,去倡議。」

和戈登書信往返後,范欽慧藉由一顆花蓮的石頭和戈登所贈的石頭,開始自己的守護聲音行動。她以書寫回顧自己採集野地聲音的經驗,與戈登文字交流的體會,更去到義大利、日本等地參與「海底生物聲學研討會」、「音之風景特展」等活動,將各地人們探索、維護聲音的訊息帶回台灣。她在太平山覓得一片暖溫帶林地,希望將這片林地作為台灣的「寂靜之地」;也和學校合作推廣聲音教育,帶領學生認識聲音與噪音,建立自己的聲音地圖。

(攝影/ 蕭如君)石頭無語,搶救寂靜的旅程就從這顆來自花蓮的卵石展開(攝影/ 蕭如君)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加附自然聲景原音CD)

這些經歷,都記錄在《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中。「我試著從很多觀點帶讀者去認識聲音。當我們談論聲音,有太多角度可以切入,從聲音對人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我認為,聲音可以透過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等角度被重新認識和建立。

儘管一本書的願力這麼大,寫到最後,甚至促成「台灣聲景協會」成立,大部分行動卻不在范欽慧的規劃和預期中,一如她無法解釋,聲音中到底存在什麼,造成她長久的痴迷。

「我不知道那是種什麼樣的召喚,也不知所為何來,只知道去做這些事情很高興。也沒人要求我去做,但就一直做下來也從沒變過。在那些過程中,快樂是很清晰的。因為很清楚自己的快樂在哪裡,就不在乎世界怎麼定義自己。

只要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得其樂,就是最好的療癒。」這也所以,《搶救寂靜》的書末,介紹了許多自然、聲音與療癒的連結方式。在大自然中尋覓聲音十餘年,范欽慧感覺,自然給她的,不只是聲音而已。這段期間,她有了家庭,成為母親,更從一個野地錄音師跨身為台灣「聲音教育」的倡議者。無論面對的是孩子或尚在起步中的聲音教育,「承擔」的責任雖重,她倒也能自在看待,「自然形塑了我比較開放的態度。自然這麼大,人這麼小,有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被帶著走,到了該承擔的時候,只要事情是對的,就去付出,去承擔。

「這本書從回顧我小時候的歷程開始。我大概從小就一直是個沒被現實改變的人。20歲時是過度天真,到了50歲還懷抱這天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喜歡這趟旅程。從這角度來看,一定有某種幸運在背後支撐我。」如同那年收到聲音的邀請卡,從此她認知的世界再也不同,范欽慧也以自己的經驗為由,邀請讀者和她一道聆聽不一樣的台灣。


 延伸閱讀 
1.【書評】范欽慧:「寂靜」不光是美學的名詞,更是生命存活的必要條件──讀《聆聽寂靜》
在湖畔傾聽[CD]

范欽慧最新作品,《在湖畔傾聽[CD]》(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畔實境錄音)

看見聲音

看見聲音

好聲音的科學:領袖、歌手、演員、律師,為什麼他們的聲音能感動人心?

好聲音的科學:領袖、歌手、演員、律師,為什麼他們的聲音能感動人心?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童話新讀法:政治正確、性別倒置、劇情改編!

    童話寓言流傳幾個世紀,大家早已對這些故事滾瓜爛熟,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故事也能有多元的切入方式,讓讀者讀出更多新滋味。如果童話完全講求政治正確會怎麼樣呢?如果主角們改變種族與性別又會如何?透過以下文章看看各種超乎你想像的童話新讀法。

    1941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童話新讀法:政治正確、性別倒置、劇情改編!

童話寓言流傳幾個世紀,大家早已對這些故事滾瓜爛熟,但隨著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故事也能有多元的切入方式,讓讀者讀出更多新滋味。如果童話完全講求政治正確會怎麼樣呢?如果主角們改變種族與性別又會如何?透過以下文章看看各種超乎你想像的童話新讀法。

194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