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不知道!
【獨處指南】朱家安:獨處的時候我依然看著別人
作者:朱家安 / 2015-01-26 瀏覽次數(9456)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在其散文集《如何獨處》中提到:「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不論你是喜歡獨處,抑或是「被獨處」,重點無非在於該「如何獨處」。這次,我們不妨就以閱讀╱寫作╱思考╱電影╱歌曲為出口,一同沉浸於獨處,並懂得獨處。
獨處的時候我依然看著別人
文╱朱家安
接到關於獨處的邀稿,才想到自己很久沒有獨處了。
自我診斷一下,這個跟獨處的斷裂,應該是來自臉書。我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電腦跟網路,於是沒三兩下就要確認一下大家在幹嘛,已經變成習慣。
有了這個習慣,好像就很難真的獨處,因為獨處的定義,好像就是要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是嗎?
我想到大家談獨處時喜歡用的例子(或感慨):閱讀。閱讀的時候好像很難不獨處,畢竟若要兩個人同時看同一本書,就算感情再好也太怪了。
然而讀書的時候真的算是在獨處嗎?為什麼不算是在「偷窺別人的思想」之類的?若這樣解讀,那自己一個人不發動態默默滑臉書的人,好像跟自己一個人讀書,在獨處這檔事上又沒什麼兩樣了:滑臉書和讀書這兩種行為,都包含了檢視別人留下的資訊。
從這個方向想,似乎「獨處」的重點並非我不看到別人,而是別人不看到我。知道自己目前不被注視,讓人有某種意義上的自在,可以更自由運作心思──不管是用來閱讀、偷窺還是想哲學問題。
「我是誰?」、「為什麼我是從我的眼球後面這個位置看到世界,而不是從Scott Adams的眼球後面?」、「閉上眼睛之後,我應該是看到眼皮才對,為什麼一直看著眼皮我就會睡著?」
一般人可能覺得,哲學家想哲學問題是出於興趣,但是我相信,一定有那麼幾個現在很有名的哲學家,當初是因為窮極無聊的獨處,不得不想到距離現實後設好幾步的問題,沒想到這些問題後來竟然被發展得膾炙人口。
當然,我不知道哪些哲學家喜歡獨處哪些不喜歡,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哲學家的許多產品總是讓我覺得若非獨處,否則很難組織得出來。至少我若不是在獨處的時候,通常很難讀得懂。
獨處讓人更能理解困難的東西,因為獨處意味著將自己隔離於我們不想要的雜音之外。《幽遊白書》十四集出現的室田繁,擁有異能「盜聽」,這讓他無法控制地聽到附近人們的「心聲」。如果你認為這項能力會使得室田必須要到一個杳無人跡的地方,才有機會真正「獨處」,那就代表在你的概念觀裡,獨處不但關係到不被別人察覺,也關係到在某種意義上不察覺別人。(我不是故意的,但這應該是這整篇文章裡面最哲學的句子)
然而,至少就我而言,大部分獨處時的作業依然跟與別人交流有關,它們或者是以某種樣式理解別人(例如看書),或者是在讓自己將來得以讓別人理解(例如寫作)。即便是一個人玩暗黑破壞神,自己操控的角色和場所,也來自別人(很多人)的精心設計。對我來說,獨處的時候依然是看著別人。
朱家安
1987年生的宜蘭人,在哲學系所打滾了九年,深深感覺在台灣大家都認為哲學沒什麼用,把這個現象歸咎於總是講一些沒人聽得懂的話的哲學家,並立志用最直白的語言講哲學。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