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不知道!
【獨處指南】馬欣:「如何獨處」的電影意見
作者:馬欣 / 2015-01-28 瀏覽次數(28505)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的強納森‧法蘭岑,在其散文集《如何獨處》中提到:「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不論你是喜歡獨處,抑或是「被獨處」,重點無非在於該「如何獨處」。這次,我們不妨就以閱讀╱寫作╱思考╱電影╱歌曲為出口,一同沉浸於獨處,並懂得獨處。
孤獨十味,「如何獨處」的電影意見
文╱馬欣
孤獨是我的一部分,獨處則是我的真確幸,我爬進書裡、窩進音樂與電影裡,把它們當隱形斗篷,披上再出來與生命的暮色共舞。
開始之前,請容我先離題一下,跟大家分享我在孤獨與獨處中的各別人生體會。幼稚園時,我很愛被老師叫到後,因為不回答而被叫出去罰站,在我罰站的漫長時間裡,我偏愛觀察樹下與建築物旁小螞蟻的忙碌竄動,某一天看完螞蟻生態後,轉頭看向校門外的人群,發現遠看其實跟螞蟻生態是一樣的。
我從小就熱愛獨自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比方畫畫與書寫,或許因為我們家多半都是長輩,身為家裡少數的幼兒,某種遲暮的夜色一直在我身邊逗留不去,那即使是夏天的正午,都無法干涉的暮色,我看著看著,然後轉頭拿出我外公書房裡的《紅樓夢》,那裡面如此壯盛的青春孩子們,都活在無所不在的暮色裡,我當時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無法明說的恐懼,被寬慰了。
後來電影對我來講很重要,它攔截了我生活中爬滿事情的空格,讓我在那黑暗中,從前面的光影裡捕撈出人生中各種景貌。獨處與孤獨,我如此熱愛它們的原因是什麼?或許因為我看家中長輩的人生際遇(他們多半從對岸匆促來台),有著被際遇回馬槍過的痕跡,回憶押著他們前進或後退,對一個小孩來講,這些觀察有點難以負荷,於是孤獨成為我的一部分,獨處則是我的真確幸,我爬進書裡、窩進音樂與電影裡,把它們當隱形斗篷,披上,再出來與生命的暮色共舞。
有幾部電影,他們的孤獨與獨處讓你領略到生之況味,是的,有點苦澀,但我覺得回甘。
1.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The Piano|Dir. Jan Chapman|1993
對生命的啞然全貌素描,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它啞然無法被傳遞的東西。主角是一啞女,將前半生的感受全寄附於琴鍵上,「我很安靜、它很聒噪」啞女艾達這樣自訴她與鋼琴的關係,有了一個私生女的她,像帶著一長串的故事嫁到海外,夫婿嫌鋼琴拖運麻煩費錢,遂棄置在大片的海灘上,那般被潮濕日夜侵蝕的原木鋼琴,如艾達的靈魂無盡哀鳴。
電影最後鋼琴墜落海底,導演珍康萍以強大的影像來隱喻當時女人的命運與獨處的課題,經典一幕是艾達在海灘上彈琴,生之喜悅溢於言表,如何能跟自己好好溝通,如何能更堅強地面對命運,生命本身的自言自語非常重要。
2. 《美國心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Dir. Sam Mendes|1999
表面上整齊安靜的白領社區,某家主人翁卻無法得到內心平靜,當中兩戶人家的每個人都失去了獨處能力。跟當今家庭很像,每個人都把自己關在不同的房間與螢幕前,表面雖獨處,但時時為了自己如何迎合社會假象而困擾不已。真正的獨處是你在眾人中、行走在路上、活在校園裡都能夠隨時抽離與思考,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後仍無法面對自己。
導演山姆.曼德斯以Edward Hopper 的畫為投影景象,冷冽呈現人在自己的空間裡也無法獨處的焦慮,現代人常誤以為活在一個大舞台,即便私人時也有觀眾癮的寂寞,整個寂寞溢出銀幕,直逼所有觀眾審視自己是否有相同問題。
3. 《控制》
Gone Girl|Dir. David Fincher|2014
《控制》延續《美國心玫瑰情》,無法學會獨處,就必然寂寞。兩片都是呈現現代家庭的浮世繪,每個家人對家都有自己的版本,大家拼起來卻不是同一個家。
主角愛咪.鄧恩常獨自一人,卻無法獨處,她單獨時都在預演之後的「上台」。她從童年開始便活在以她為名的童書中,活在社群裡,日夜無法下台,終成戲子命,跟當今很多話題名人情況相同,為了延續那15分鐘的成名期,寧把一生都拿來寫腳本,於是成為活在那15分鐘的標本。
4. 《地心引力》
Gravity|Dir. Alfonso Cuarón Orozco|2013
以非常具哲思的方式來呈現「獨處」這命題。在偌大的太空裡,痛失至親的她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獨處」,感覺被世界遺棄,找不到生命抓地力的她,飄浮在無垠黑暗中,只剩下一根繩索的生機。導演讓她內心的景象,被我們看到。
有時整個世界都彷彿淨空了,只剩下自己的呼吸聲。每個人的人生轉角處,總會有這樣的經歷,到時拉住你的那根繩索是什麼?你的休士頓基地在哪裡?那個場景不只是在太空,而是發生在最真實的人生裡,你還能在軌道中被尋獲或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嗎?
5. 《雲端情人》
Her|Dir. Spike Jonze|2013
「你是社交型的人,還是非社交型的人?」一開始電影就問你跟主角這題,所有關於你的特徵與行為都要你快速勾選出答案來。這社會的確如此,從名片打量你的景況、從房屋推測你的地位,你必須讓人快速能協尋到你的線索,這樣大辣辣的分類方式,讓內心無法講明的事情也更多,於是我們飛撲到雲端,為了有人能聽我們把話講完,而不先管你是誰,這情況普世皆然,「雲端情人」絕對是未來會暢銷的寂寞財。
6 《黑天鵝》
Black Swan|Dir. Darren Aronofsky|2010
為了要迎合大家的標準,黑天鵝代表的是所有壞女人的特質,我們女孩從小就被告誡不要像黑天鵝屈服於自己欲望,要像白天鵝一樣無欲無求,這部電影表達的是社會對女生的長期枷鎖,女人只要一獨處就必須面對自己的「黑天鵝」,但唯有這樣,妳才不會只是活著而錯過生命。
7. 《鬼店》
The Shining|Dir. Stanley Kubrick|1980
一個中年人進了冬季旅館,才發現自己找不到「獨處」方式而產生焦慮,像徐四金的《夏先生的故事》,一個無論四季都在走路的男人,不斷地說:「不要來吵我。」從小無法學會獨處,到老時要逃去哪裡才能獨處,夏先生被關起來就是傑克.托倫斯。三明治景況的中年總疲於奔命,得要在自己的人生迷宮裡學會跳獨舞,且趁年輕時開始跳起。
8. 《東尼瀧谷》
Tony Takitani|Dir. 市川準|2004
東尼瀧谷等於是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長大,衣食無虞地自己過活,直到遇到所愛的女人又失去。生命是如此的人潮洶湧,將自己關進密室裡不是辦法,有時得要走出來在人群中獨舞,時而是群舞,但終究會以獨舞跳完一生。
9. 《一代茶聖千利休》
Ask This of Rikyu|Dir. 田中光敏|2013
一生追求美的極致,是如此清寂的茶道之美,從一景觀天地,表面上他過得孤傲,超越階級,但卻是愛的信徒,如融入茶湯的雪櫻,為那一刻粉身碎骨。
10. 《凱薩必須死》
Cesare deve morire|Dir. Paolo Taviani|2012
一群囚犯在監獄裡上演《凱薩必須死》的舞台劇,領略了戲劇的美好,像開啟了一扇窗;然在監獄裡,是如此殘忍,但也像人生,我們都是際遇的囚徒,只能以藝術為石頭,挖出地道或是鑿壁取光,看到窗外吉光片羽,精神遂鬆了繩綁而解脫。
ˍ
獨處好嗎?不能說好或不好,但它有時是必須的選擇。只能說,不要當你需要它時,才發現你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能力。
馬欣
同時是音樂迷與電影癡,其實背後動機為嗜讀人性。在娛樂線擔任採訪與編輯工作二十多年,持續觀察電影與音樂,近年轉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從事專欄文字的筆耕。曾任金曲獎流行類評審、金音獎評審、中國時報娛樂周報十大國語流行專輯評審、海洋音樂祭評審、AMP音樂推動者大獎評審,樂評與電影專欄文字散見於各網路、報章刊物。著有《反派的力量》。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