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不知道!
【壹見鍾情、再見傷心】林亮妏:請問有賣盧貝松的《亞特蘭提斯》嗎?
作者:林亮妏 / 2014-10-21 瀏覽次數(3754)
的確是那一瞬間,你貪戀起這些電影、那些導演、還有演員。然後的然後,就只剩下窮追猛打,誓言絕不放手。
是也還不到「恨」這個字眼,只是有時一失足,便對某個曾經愛過的人事物,突然就不再愛了。然後,再也不追了……電影亦然。
﹝觀影人│05﹞林亮妏
畢業於政大歷史系,曾於英國牛津布魯斯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修習多媒體碩士學位,2011 年自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所畢業。
喜歡與台灣電影相關的人事物,也因為對台灣電影史的熟悉,曾參與歷史專書《高雄大舞台戲院》的撰寫。除歷史、電影之外,也喜歡旅遊。著有《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電影青春物語》、《嬉遊電影》、《柬埔寨‧吳哥行》等。
我對電影開竅很晚。小時候,喜歡的是港劇及好萊塢片,但也不至於到迷戀的地步。充其量,電影只是我蒙昧人生的調味料,聯考之餘的解愁劑。
《終極追殺令》(Léon / The Professional),一部 1994 年的電影。那年,我終於考上大學,開始恣意享受青春洋溢,自由呼吸,還有電影。
這部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執導的殺手文藝片,故事並不複雜。一名男殺手加一個小女孩,兩人攜手闖蕩江湖。身手漂亮,劇情緊湊,對白俏皮有趣。我十分著迷,反覆又反覆看著 VCD,從單純傻愛,逐漸變成精神知識的探究欲──為什麼結局不是 Happy Ending、男主角最後死了?壞蛋可以一邊瘋狂殺人、一邊配上貝多芬古典音樂?居然有所謂的完整「導演版」?!難道我們平常都在看亂剪版嗎?
因為《終極追殺令》,腦袋好像有個開關,「咔」地打開了。當年網路不普遍,我主動而熱切地,想探索導演「盧貝松」的一切。於是我前所未有的喜歡到圖書館,一本接一本拚命翻閱電影雜誌合訂本,然後影印,歸檔。甚至窩入視聽室裡,一卷又一卷貪看盧貝松執導的前作《霹靂煞》(Nikita, 1990)、《碧海藍天》(The Big Blue, 1989)及《地下鐵》(Subway, 1985)等。
為求完整看遍盧貝松,我鼓起勇氣,跑去重慶南路騎樓下,尋覓傳說中的「秋海棠」!其實我有點害羞的,光講出「請問有賣盧貝松的《亞特蘭提斯》嗎……」也花費我不少猶豫時間及開口勇氣。只瞧老闆瞇眼一笑,立刻跑入書店裡,架起梯子、爬上夾層,一陣子後,他拿出一卷錄影帶,淺藍色標籤貼著片名,緩緩向我走來……
那卷《亞特蘭提斯》錄影帶,以及一份老闆提供的片單,彷彿從此令我正式晉升「藝術影迷」的一員。之後,我買片不再害羞,也驚覺這世界上不只有盧貝松,還有楚浮高達費里尼柏格曼伊丹十三……太多太多迷人的電影及導演。
我像花蝴蝶般追逐電影,跑遍影展,但內心依然眷戀盧貝松帶給我如同啟蒙般的珍貴初戀。直到《第五元素》──盧貝松於 1997 年執導的科幻電影,望著大銀幕上藍色女外星人拚命飆唱海豚音,我頓時興味索然,失望無力,當下便毫不猶豫、頭也不回地,決定斬斷情愫。
後來盧貝松執導的無論飛車、計程車、亞瑟王或聖女貞德之類,我全漠不關心,淡然以對,一部再也沒看過了。反正,歷史或當代的有趣導演何其多,何必單戀一枝花呢?
近二十年來,當時光流逝,青春遠離,我幾乎快忘懷曾經如熱情初戀般的電影際遇了。奇妙的是,回過頭來看,自己似乎再也沒離開過電影了。從參加影展、策畫影展、攻讀電影,做著關於電影的工作,連出國玩耍也不忘懷電影──去柬埔寨看柬埔寨電影,到巴黎去楚浮墓前致意,爬上溫德斯《慾望之翼》的天使女神紀念柱,我祈禱……
重溫,最初的電影悸動,好慶幸,依然走在電影的路上。
ps.《露西》好像又讓我重新喜歡上盧貝松啦!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