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前後,在日本網站發現了「無緣死」這個名詞,透過關鍵字搜尋、連結,閱讀過一篇又一篇的案例,也看過不少NHK的專題報導,對於無緣社會裡的「孤獨死」或稱之為「無緣死」,從一開始的驚懼、焦慮到接受、思考,輾轉想像自己的老後,每每覺得,人的一生,果然不輕鬆啊!
即使眼前的自己仍然有家人、朋友以及工作上的伙伴圍繞,但是獨居的生活形態還是形同碰觸到「無緣死」的擦邊球。已經來到人生折返點的年紀,仍然會不時思考所謂的晚年或離世的事情,只可惜這些事情,就算自認為做了萬全準備,好像也無法安排到位,否則怎會有世事無常的說法呢?「都不知道明天或無常,哪個先來」,約莫是這個意思。
NHK 從 2009 年起,會開始著手這系列的追蹤報導,肇始於「窮忙族」(working poor)的企畫曾經追蹤報導一名男性,後來卻失聯了。因為該受訪對象無依無靠,「說不定就這樣在某個地方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了」。失去連結的社會,失去緣分的社會,於是所謂「無緣社會」的新詞彙就此誕生,正式的採訪編制也順勢成形,由七名記者、一名導播與兩名攝影師組成,透過政府公告上的「行旅死亡人」資料,總共追蹤了一百多人的人生,透過市、町、村等行政機構的調查資料,得知在日本類似這樣無緣死的案例,一年就有三萬兩千多件。「原本過著平凡生活的人,一點一點地失去與社會的連結,一個人孤獨地活著,然後孤獨地死去。」
無緣社會(絕版)
所謂無緣死,亦即在沒有親友的環繞與陪伴之下,孤獨死去,無人知道死者的姓名,無人清楚死者生前的種種,在獨居的屋內因病或意外死去,或不明原因的自殺、死在路邊、餓死、凍死……往生之後無人認領,由地方行政機關代為火化並埋葬,無人送終,或即使聯絡到親友,卻遭到「拒絕認領」;若無親屬人認領,又沒有寺廟收容,「大概就當成垃圾處理掉……」
高度的都市化之後,由地方鄉鎮來到大城市工作的人,漸漸和故鄉親人失去聯繫,等到雙親過世,甚至連可以回去的地方都沒有,倘若自己又因為失業跟公司失去連結,因為離婚失去跟伴侶和兒女的連結,所謂的無緣死,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透過 NPO 團體事先簽署了「直葬」契約的人,有些是領取生活補助的獨居者,或單身、喪偶、膝下無子、或與親人關係冷淡,他們出生的時候都是為人所愛的新生命,到了人生最後一刻,能替他們送終的卻只有殯儀館員工,因此也不需要昂貴的守夜與告別式,直接火化,反正沒有親人家屬前來,僅由殯儀館員工替他們上香、撿骨,跟毫無血緣的陌生人合葬。
自從 NHK 開始播送這系列專題報導之後,網路也湧入大量留言,留言數量甚至超過三萬筆。在都市獨居工作或打工維生、靠網路 twitter抒發心事的族群,也注意起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是「無緣死的預備軍」,紛紛留言:「無緣社會並非事不關己的事情」、「再這樣下去,我也會無緣死……」
過去以家庭和市町鄰里緊密關係做為基礎的生活形式已然改變,各種速食餐廳林立,只需跟店員簡短交談就能解決吃的問題,在便利店購物甚至一句話都不用說,只要將商品拿到櫃檯結帳就好,而使用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就能避免跟人接觸。人際關係薄弱之後,因為不會有朋友來家裡作客,就不用打掃,生活也就愈邋遢,一般觀念以為高齡獨居者才會出現的「無緣感」,逐漸衝擊到三、四十歲的世代,「就算不和人打交道,也能夠一個人輕鬆生活……一個人生活蘊藏著無緣死的風險,不過這種生活方式很舒服卻也是事實。」
日益淡薄的親情、單身化的時代、繭居在家的年輕啃老族、失業又失婚的中年世代以及貧富差距拉大的經濟弱勢者,都將是無緣死的預備軍。日本陸續出現的老人失蹤案,以及子女隱瞞高齡雙親已經死亡的事實,將父母屍體裝在背包或鎖在房內或櫥櫃,持續領取年金藉以償付房貸或做為微薄的生活費用,這些現象,會不會在台灣已經發生,只是我們沒有察覺而已。
前幾日,台灣曾出現這樣的報導,四十歲以上的男性單身者,愈來愈難租到房子,因為房東普遍認為,這樣的族群一定有個性缺陷與人際關係的問題。撇開先入為主的歧視觀點,或許這也是無緣社會的一項警示。
面對無緣社會勢必會發生的無緣死,除了心理準備,還有實質形式上的老後安排,我們的政府、整個社會政策或 NPO 組織,甚至我們自己,準備好了嗎?
而或許,什麼樣的準備都抵擋不了所謂的無常,我們既然貪戀某部分的自由與率性,就要承擔可能孤獨離開的風險,但這世間不就是孤獨的來、孤獨的去嗎?這麼說,好像又太過逞強了,總之,活在這世間,對人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至於,那個時候到來了,有緣或無緣,如何收尾,那也都已經寫成人生的句號了。
米果MIMIKO
寫小說、散文、棒球隨筆、部落格/重度網路使用者,很少看歐美電影與歐美翻譯小說,因為對西洋人有辨識障礙/喜歡書寫,但恐懼出書/想要靠書寫小說維生,但已經知道不可能。部落格【私‧生活意見】。著有《慾望街右轉》《只想一個人,不行嗎?》《極地天堂》《如果那是一種鄉愁叫台南》《台北.同棲生活》,最新作品《13年不上班卻沒餓死的秘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