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的尾巴,生命發生急劇的變化:我買車了。那是一輛又黑又重的老車子(6萬而已啦),90年代初期出廠,經歷了解嚴後的榮辱起落,好像有很多話想講! 幾個月下來,這車被我這新手又擦又撞,渾身傷痕累累,折騰成大爛車。開車很麻煩,又花錢又沒地方停,還會製造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可是開車子卻帶來了移動力(mobility),在空間內自由遊走的能力,也是一種「權力」的表現。我突然全盤理解了約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改編史蒂芬金小說的恐怖片《克麗絲汀魅力》(Christine, 1983)。這部片講的是男性對車子的戀物情結。在學校受盡壓抑排擠的男生,擁有了車之後變成所向無敵,他想做什麼壞事,那輛叫做「克麗絲汀」的車子都會幫助他完成,變成一輛超級恐怖車。
超級恐怖車克麗絲汀
車子確實帶來了權力的幻覺。漸漸地,我開始把一些東西放進車子裡,包括一整套的被褥,體積大到足以占掉半個後車廂;兩個大枕頭,如果玩《操行零分》(導演:尚維果,1933)的枕頭大戰,
操行零分
小孩子造反:《操行零分》想像這樣的場景發生在車子裡面
我突然頓悟,車子所帶來的滿足,並非全然因為速度感、遷徙力,或者權力,反而是來自一種對於漂流的認同。我聽說一句話,忘了是不是一首歌的歌詞,大意是說:流浪就是比家更有家的感覺。漂流的意義就是說,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屬於任何一種空間,卻在游離當中尋找存在。但是,漂流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你用腳走路,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在你找到存在感之前,你已經先累死了。
所以,電影中所描寫的流浪情懷,大部分都要有交通工具。你可能需要一艘船,蒙奇.D.魯夫就有一艘大船,但是他不算是流浪,他要尋找One Piece大秘寶,他進行的只是冒險而已;少年Pi有一艘小船,但是海上漂流並沒有給他存在感,所以也不算流浪。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小說《在路上》(On the Road)描寫的是開車在美國的公路上流浪,改編的電影中文片名卻變成了《浪蕩世代》。你可以想像這部電影重點不是流浪,而是看俊男美女浪蕩做愛,浪蕩和流浪完全沒有關係,所以這部片當然慘不忍睹。
描寫流浪情懷,還是得要有漂流經驗。德國導演溫德斯最能掌握漂流感覺,他經歷了戰後兩徳分裂,以及美國文化的侵入。文化和國族的漂流感,形塑了他的電影內涵。我看過他最著名的「道路三部曲」:《愛麗絲漫遊城市》(1974)、《歧路》(1975)和《道路之王》(1976)。我第一次看這三部片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在幹嘛,他的主角(分別是作家、攝影師,還有電影放映師)都是「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遇到很多不認識的人,沒有目的地,至於劇情?好像也沒有什麼情節,但是出現的交通工具特多,有汽車、飛機、火車、巴士、轎車、渡輪,陸海空全部用上了。電影中的畫面總是在運動,漫長鏡頭中的事物永遠處在遊走狀態……當時雖然根本看不懂,但是依稀感覺到一個很令人神往的東西,過了很久我才知道,那就是「漂流的自在感」。
愛麗絲漫遊城市
歧路
道路之王
道路之王在路邊便便(內有惡趣味,慎入)
漂泊的感覺,真的有那麼酷嗎?選擇流浪畢竟要拋棄掉很多東西的。我又想到一部我已經忘記片名的電影,男主角開了一輛車,他說:我所有的東西都必須可以容納進我的車裡。很顯然他也過著流浪的生活,而且他的東西還真有夠少。可是人的一生有多少記憶的牽絆啊!你童年的玩具、睡過的玩具熊、情人的信、暗戀的人喝過的寶特瓶、最棒的一次性愛用過的保險套、照片、手稿、音樂會的票、還有你現在養的狗……你真的有辦法把這些都丟掉,揚長而去?(所以還是有很多東西不能放到雲端的)
回到林森南路的路邊停車格,那輛黑色的爛車,只能帶來暫時的漂流感,狹小的睡鋪,也只是一種歸屬的幻象。流浪的感覺,畢竟只能從電影中去模擬,因為我們還是有太多記憶的牽絆。記憶或許可以藏進一個瓶子,埋進時空膠囊;或者變成一罈沉澱下去的酒,但是,記憶是永遠不可能塞進一輛車子裡的。
但唐謨
《破週報》每週影評撰述。翻譯過《猜火車》《春宮電影》等小說。喜愛恐怖電影、喜劇電影、「藝術」電影,但是不喜歡太傷腦筋的電影。喜愛在家看DVD甚過去電影院。養了兩隻狗,超愛烹飪煮食。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