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劉軒/低谷不是停止的地方,它只是下一段旅程的起點──讀《從低谷突破》

  • 字級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OKAPI/products/0011016348

菲爾.史塔茲 (Phil Stutz) 的名字,近年來因為 Netflix 紀錄片《史塔茲的療癒之道》(Stutz)而廣為人知。他的治療風格獨特鮮明,語氣直白甚至有些唐突,卻意外地讓人感到療癒。我第一次看那部紀錄片的時候,正處於人生某個比較低迷的時刻,老實說,本來只想隨便找部片看看、打發時間,沒想到那一晚,這位滿頭白髮、字跡歪斜的心理師,竟然用簡單幾句話、幾張手繪塗鴉,就拉了我一把。

這也是我後來為什麼會這麼期待這本書——《從低谷突破》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兼心理治療師,Stutz 並不走傳統路線。他不熱衷於長期挖掘你的童年,也不會坐在椅子上點頭傾聽、然後問你「你覺得呢?」這類開放式問題。他的風格更像一位性格鮮明的教練,坐在你對面,語氣直接地說:「你現在需要這個工具。來,試試看。」

Stutz 不會用高深的理論,也不會用艱澀的心理術語來包裝。他寫這些文章的語氣,就像是一位充滿人生歷練的老朋友。每一篇文章都不長,但都有一個角度、一個切點,有時像是一句提醒,有時像是替你心裡的打結找到了鬆開的線頭。

例如,他提出的「Part X」,我非常有感。那是我們內心的負面聲音,是那個總在你耳邊冷冷地說「你不夠好」「你會搞砸」的傢伙。這個聲音我們每個人都有,有時甚至習慣到覺得那就是「真相」。Stutz 不讓你去追溯它來自哪段童年,而是直接教你怎麼辨識、回應它。他甚至說,你永遠無法消除 Part X,它只會變得更狡猾,所以你要懂得怎麼跟它共處、怎麼打亂它的節奏。

而打亂它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他很經典的「感恩之流」(The Grateful Flow)。這是一個我自己非常常使用的小練習。時不時,我自己也常有腦中塞滿雜音的時刻,我會靜下來,閉上眼睛,誠實地感謝幾件小事——一杯熱茶、窗外的風、孩子的笑聲。這個過程不需要改變什麼,只是讓自己「重新連線」,回到當下。


Stutz 也談時間,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章。他說我們活在一個「貪圖時間、卻不尊重時間」的年代。這句話我看到時有點被戳到。身為一個常在講效率、做時間管理課程的人,我當然懂得「善用時間」的重要,但 Stutz 的提醒是——你越想控制時間、壓縮時間,反而越容易失去與生活的連結。他認為我們應該學習順從時間、對自己所許下的承諾保有紀律,這不只是實踐,更是一種與人生對話的方式。

這也是我覺得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它不只是教你「怎麼變好」,而是教你「怎麼與人生相處」,特別是在你什麼都不想做、動不了的時候。你不用有目標、也不用有答案,你只需要一點點空間、一點點意願,讓這些工具進來,陪你待一會。

當然,Stutz 的風格也引來不少爭議。他太有主見、太直接,有人說他不像心理師,更像靈性導師、不夠科學。但我覺得,他就像那種你表面上半信半疑,心裡卻默默照做的人——因為他講的東西太真實,太不矯情,讓你無法不去感受。

《從低谷突破》,不會讓你瞬間重拾信心、或找到人生使命。但它會給你一盞小燈,在你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照亮你腳下那一步路。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種誠實的陪伴,也是一個提醒——低谷不是停止的地方,它只是下一段旅程的起點。



從低谷突破:40年精神科權威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從低谷突破:40年精神科權威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從低谷突破:40年精神科權威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電子書)

從低谷突破:40年精神科權威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電子書)


※文章摘自【劉軒的How to人生學】Podcast


哈佛大學學士、哈佛教育學院心理學碩士、哈佛教育學院博士候選人,也是台北「軒言文創」的創始人和北京「學問在線」的教育總監。身兼數職的劉軒活躍於文字和音樂,最愛挑戰跨領域的創意製作:從故宮的動畫配樂到時尚品牌發表會;從感性podcast節目到大型舞曲派對DJ;從《Why Not?給自己一點自由》《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寫意散文集,到暢銷心理學力作《Get Lucky! 助你好運》《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少年的18堂心理必修課》。常被形容為斜槓的他,只希望自己當個「有用的創意人」,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幫助人們優化生活,並為自己打造繽紛的人生。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不/宜讀指南】兒童不宜.有些繪本長大才懂

我們對童話的想像往往是「從此王子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你曾讀過「非正面結局」的童話故事嗎?暗黑、血腥、暴力、惡毒,接著我們往往就預設結局會「好起來」,但如果沒有呢?許多童話繪本便選擇了這樣的結局──好人最後死了、殺人者逍遙法外、親人之間互相傷害......等,真槍實彈在孩童面前上演──這世上「好心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會死掉」,看似「兒童不宜」,但以暗黑現實面來協助兒童建立成長過程中理解、接觸真實社會的秩序,或許反而是最好的「護身寶劍」。

418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