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這本書,我會說這是一本「時代」與「世代」之書──《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
責編:張智琦 內容提供:黑體文化 / 2025-01-06 瀏覽次數(134)
《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是日本著名的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最重量級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這本書,我想我會說,這是一本「時代」與「世代」之書。
這本書不僅詳細彙整和記錄了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日本學生運動,最讓人驚豔之處,是小熊英二用非常細緻的線條,一筆一畫地描繪出那個世代的年輕人的群像。小熊透過社會學家的視角,把這些投入社會運動的年輕人所立足的舞台──出身中下家庭的背景、戰後民主教育的影響、大學授課制度的缺陷、對校方威權化管理的不滿、越戰與過往戰爭經驗的反省氛圍、身為升學制度的贏家的「罪惡感」等等,十分仔細地描繪出來,讓我們不只看到激烈的「鬥爭」場面,更看到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迷惘青年的臉龐。
不論是學生時期萌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抑或是曾投入社會運動的人們,讀了這本書應該都會深感共鳴,或許還會在書中那些學生們的純真和局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本書的主題涵蓋甚廣,還探究了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時代的人們,在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心理等層面的變化。讀了這本書以後,無疑會讓人對日本戰後歷史、全共鬥運動、團塊世代有深入的認識。而小熊最大的優點,就是絕不賣弄貌似艱深的理論詞彙,而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複雜的歷史和社會現象,這也顯示出他的功力。
總之,這是一本讀了會讓人感動、皺眉、會心一笑的書,是讀了會想找人討論的書,我想,這就是社會學或歷史類的書該有的樣子吧!
(一)「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小熊英二透過考察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二)民主與愛國:戰後日本的民族主義與公共性
本書是小熊英二最受讚譽的著作之一,曾獲得第五十七屆每日出版文化獎、第三屆大佛次郎論壇獎、第二屆日本社會學會獎勵獎。書中考察了戰後日本關於民族主義和公共性的論述,梳理了其從戰敗到1970年代初的變遷,展示了日本人在戰後如何面對自己的戰爭經歷和記憶,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怎樣的思想和政治。
(三)改變社會(繁體版: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
本書是小熊英二實際參與社會運動,再加上過去所學與研究成果,種種心得融合下執筆完成,榮獲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獎。他從歷史、社會結構、思想層面切入,綜覽日本現狀,分別探討核電在日本社會所處的位置,描繪日本戰後的社會運動史,並思索代議民主制度為何出現瓶頸,是一本認識和實踐社會運動的好書。
(四)活著回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有繁體版)
本書是小熊英二透過訪談自己的父親小熊謙二,所寫成的一部庶民的口述史。主人公小熊謙二歷經年少徵兵、在戰俘營勞動、感染肺結核、趕上經濟高速增長的浪潮,以及向日本發起戰後訴訟賠償。本書展現二戰前後的時代變遷、戰後日本社會的變化,以及個體命運如何受到大時代的影響,並對日本戰爭罪行進行反思,形成一部「活生生的20世紀歷史」。
(五)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 日本六○年代的思想之路(新版)
本書以日本戰後的民主化運動、六○年代安保鬥爭、學生運動、反戰運動,即所謂的「新左運動」為中心,總覽五○到七○年代的日本社會運動,從中思考對日本公民社會的正面與負面影響,並從六○年代「探尋生活方式」的思想軌跡出發,試圖探索「公民力量」的泉源究竟是什麼,提供台灣借鏡。
(六)挪威的森林 30周年紀念版(平裝套書)
本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最知名的小說經典。一部設定在六○年代日本學運時代的東京少年故事,主角與兩名女子的愛情物語,一個有著恬靜形象、另一個則有旺盛的生命動力,村上自己曾說《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有著「激情、寂靜、悲哀」的愛情故事,一部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
(七)音樂使人自由(暢銷經典版)
本書是國際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的首部自傳。坂本龍一在敘述自身的過往時,雖是本著個人的記憶,但字裡行間讀者仍可深刻感受到交織其每段人生的音樂和歷史氛圍,如六○年代末曾經歷日本國內的學潮與左派抗爭,西洋音樂的解構與變革,目睹911的恐怖攻擊,以及地球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壞,促使他近年來積極以音樂投入環境保護和推動世界和平等工作。
(八)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本書是撼動日本學運世代的青春回憶錄,作者川本三郎在六○年代是一個初出茅廬剛跑週刊新聞的新人記者,多年後,他在雜誌專欄描繪當時社會浪潮,讓這本作品成了六○年代的最真實見證。本書在日本感動無數後輩文創名家,讓山下敦弘、向井康介、西川美和、野田秀樹、松本大洋等人推崇備至。
(九)沖繩戰的孩子們:太平洋戰爭下少年少女成為士兵之路
沖繩戰是沖繩人不曾淡忘的歷史記憶,本書從沖繩民眾的角度出發,透過第一手的口述證言和大量文獻,書寫沖繩18歲以下的孩童所經歷的沖繩戰。作者從琉球王國遭到日本吞併談起,進而談到日本政府對沖繩孩童施行同化教育和皇民化教育,乃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沖繩的少年少女們被徵召為士兵及護士、加入學徒隊,走上戰場的恐怖經歷,書中都有寫實而細緻的描寫。
(十)日本帝國的生活空間
本書為費正清東亞研究獎得主喬丹.桑德代表作。他透過房屋、家具、食品以及服裝等日常物件,並藉由人們的行為,試圖將日本理解為帝國世界中的一個帝國。本書各篇文章都在探究「這些東西以什麼方式成為『帝國式』的?」物質文化能夠揭示文獻資料中語焉不詳的政治及社會行為的各個方面。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被人們視作理所當然的意識形態,即使人們沒有完全意識到它們。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