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博客來偵探社

說與不說「我愛你」的背後,隱藏了多少秘密、謊言與屍體?──評文善《在我們分手以前》

  • 字級


什麼是愛情?問一百個人,也許會得到100+個答案,假如其中有一位是推理小說家,也許在一本小說裡就提供超過四個可能──作家文善的新作《在我們分手以前》,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愛情要怎樣精算「開始」的時刻?得是一見鍾情的電光石火瞬間,還是在曖昧刺探之時就已鳴槍起跑?摘取一朵花,剝下片片花瓣,他/她愛我、他/她不愛我、他/她愛我……被愛神的箭射中的狂喜之人,更多時候不是確認自己荷爾蒙驟增的分泌量有多少,而是對方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是否透露了哪些接受或是拒絕的隱約訊息。倘若這股情感流動不單純在兩人之間,更複雜的三體運動發生之時,噢精采了,用「爾虞我詐」四字來描述沒有人會指責你亂用成語,甚至悄悄拉張板凳來坐看好戲,耐不住性子的還會從旁囉嗦推一把:喂,怎麼樣?然後呢?你怎麼還不積極點行動?

行動不一定是要站在校舍樓頂扯破喉嚨公告周知,也不需要依校園傳說送給愛慕對象自己的別章大方示愛(我認為這隱隱有種情勒),那些表面上不動聲色的才是真正的狠角色,可是沒人能清楚理解一個人不透過口說或肢體語言表露的內心想法究竟是什麼,直到有人自高高的鐘樓墜下,啪的一聲──那是生命消逝前的撞擊聲,也是緊繃情弦的斷裂聲,亦是《在我們分手以前》一書事件發生、期待展開推理並挖掘背後真相的開幕鈴響,卻鮮少人意識到這還是精心布置的一場解謎遊戲的開賽口令。


在我們分手以前

在我們分手以前

 

香蕉鮮奶油派,燒酌、可可和松露巧克力,彈珠汽水、果凍,香蕉蛋糕,這四道甜點並非犒賞名偵探辛勞的精心料理,但每一道都有其「用心」之處。最直觀地看,是含蓄的情感展現,光「親手製作」就是顯而易見的暗示,用料的選擇、調製的比例、時間的掌握云云,若出了些微差錯,成品的外觀、口感便天差地別,精緻美食上桌是累積多少次失敗的結果,而製作者還要不能抱太多期待地等待對方是費心品嘗還是囫圇吞下肚──愛情的細膩動人之處不正在於此?然而在文善精心安排的敘事裡,這四道甜點可是和每一樁「事件」都有強烈關聯,是不在場證明的關鍵、懷疑誰是犯罪者的有利憑藉、洞悉核心要角心態轉變的精巧線索等等。本質為推理小說的《在我們分手以前》,傳統解謎的硬核之外是甜蜜蜜的、欲拒還迎的浪漫愛情,等待讀者滿心歡喜地一口吃下後也能強烈地感受邏輯推理的美妙滋味───

是美妙,而不是美好,因為好不好妙不妙的關鍵在於你讀懂了多少,或者更精確地說,你讀到了哪個章節段落、讀出了哪些弦外之音。《在我們分手以前》結構上是由四個短篇故事串接成長篇,順序不能跳著讀(不過,全書讀完之後再選擇跳著重新讀,倒是有另一番趣味),因為角色們是在持續前行的時間軸上經歷人生轉變,從青春洋溢的大學生活到步入婚姻的時近中年,甩脫年少青澀之後不盡然就通理豁達,其心境變化我認為是作者文善在寫作上成長蛻變的映射。

蛻變的前身是二○一五年二月發表的《店長,我有戀愛煩惱》,與《在我們分手以前》同樣提到了一間神秘甜點店「Trovare」(義大利文,意思是「尋找」)──如果你因為愛情而煩心,只要跟著聞到的奶油香氣走,就會到達這家甜點店,那裡的店長會傾聽你的戀愛煩惱。前作可視為日本「日常之謎」子類型的延伸,頗有北村薰、加納朋子、米澤穗信擅長的青春感,推理行動的終點是恢復生活的平衡,這些故事角色最終仍會蹦蹦跳跳不怕跌疼地繼續前行;新作則有道尾秀介年二○一九年發表的近作《不可以》濃重的影子(文善也在書末後記提及),我以為這是成人版的「日常製謎」,當讀者殷切期盼故事結尾處該明擺著水落石出的事件真相(哪怕只有最後一行也好),敘事者卻選擇了晦澀不明的語句作為完結──

店長,我有戀愛煩惱

店長,我有戀愛煩惱

不可以

不可以


但我想,這才是讓他們的感情走向另一個嶄新階段的最好句點吧?

閱讀這篇書評的讀者,若你也略略心底冒火地認為筆者怎麼也同小說家一樣選擇隱匿真相,我倒是在文章標題就稍稍為這個故事掀起可容光亮透進的一角,再參照書腰上「你愛我,究竟可以愛到什麼程度?」這段文字時,身為讀者的你,肯定可以重讀一回之後參透真相──明白了這一點,你或許會跟我一樣,選擇成為作者的共犯

這是一部實打實的愛情推理小說,在推理愛情的過程中,認識了愛情的其中一張臉。


在我們分手以前 (電子書)

在我們分手以前 (電子書)




作者簡介

現任原生電子推理雜誌《PUZZLE》主編、社團法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長期撰寫推理小說導讀、解說、評論與推薦,並主持講座、讀書會、寫作課程等活動,編有《偵探蒐藏誌》等書,為Readmoo電子書店「閱讀最前線」撰寫專欄、長期策畫博客來網路書店推理電子報。正職為出版社文學小說編輯,工作資歷十五年,曾任城邦出版集團馬可孛羅文化副總編輯、讀書共和國集團讀癮出版副總編輯、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mystery/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37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詐騙的故事?

從《創造安娜》、《Tinder大騙徒》到各種離奇的詐騙犯罪,在經過串流平台的包裝後大受歡迎,但當我們看這些騙人與被騙的故事時,我們真正想看的是什麼?而這類影片是否只是幫助騙子們獲得更多關注?

13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