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青春一起讀

《實現人生藍圖的28堂思辨課》周詠盛:「哲學一向給人智慧老人的形象,但我一直試圖想找到更年輕化的表達模式」

  • 字級


「哲學開箱文」周詠盛

──「哲學一向給人智慧老人的形象,但我一直試圖想找到更年輕化的表達模式

 

要說的寫作動機,我想應該從我經營的「哲學開箱文」粉專談起。

一開始只是記錄了我在高中負責多元選修教學的心得。後來,想著要加入新內容,就漸漸以議題為導向,還討論到關於世代側寫或社會變遷的書籍。

其中,有個重點值得一提。那就是,哲學一向給人智慧老人的形象,但我一直試圖想找到更年輕化的表達模式,因為我面對的主要都是高中生。

大概從三、四年前開始,我變得更有意識地去蒐集網路上的常見用語與提問,並結合相關書籍的論點,再寫成各種知識普及的文章。那時台灣剛好也出了各式各樣知識類的書籍,幫了我大忙。

簡單來說,這次新書裡的提問是靠平常蒐集各種網路上的議題和討論串,再修改而成的。

實現人生藍圖的28堂思辨課:關於學習、工作的意義,以及未來的自己【臺灣大學哲學系兒童哲學研發中心指定閱讀】

實現人生藍圖的28堂思辨課:關於學習、工作的意義,以及未來的自己【臺灣大學哲學系兒童哲學研發中心指定閱讀】



 
 

周詠盛×新書問答


 


Q.對您來說,「哲學」的意義是什麼?想帶給大家哪種面貌的「哲學思考」?

周詠盛:
大家都知道,哲學歷來沒有公認的定義。就算有人試著這麼做,也可能是高度受到個人風格或時代背景所影響。

所以也有人說,哲學就是在知識邊界不斷變動、不停拓展當中生成的。

我也比較偏好彈性一點的定義。對我而言,哲學比較像是「困惑當中的靈光」,必須先有困惑需要解決,然後再找尋那靈光一閃,好讓自己突破原有的界限。用《莊子》的譬喻來說,就像是鵬鳥等待六月風起,振翅而飛。你的困惑已為你開創出某個方向,但還需要有大風帶來靈光,才能有突破天際。

不過,由於當今學術體制內的哲學一科,已經高度專業化,有時還強調自己與其他領域的差別。所以對一般人而言,尤其是本書所面對的高中、大學生,這種靈光不必然得在純哲學書籍中遇到。

在我看來,想觸碰到哲學原初的「追求智慧」的體驗,需要有積累、拓展與突破的心理過程,這也是本書想帶給大家的收穫。

Q.在學生時期,我們可能會需要面對來自各方的期待(包含師長、父母),如果有學生對自我的期待與外在的期待有所落差時,您會建議他們如何調適?

周詠盛:
很多時候,父母、師長的期待或指教,都是源於他們自己看到的,甚至是曾經歷過的成功模式。想要重現這些,其實是人之常情。

但在社會環境快速變動下,他們的成功模式或許可行,但不見得是最適合你的。或者說,我們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和機會去摸索。所以對於父母、師長給予地期待(甚至壓力),我們需要認真溝通,讓他們了解成功模式不是只有一種,而你也有在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

當然,我們也得主動提出一些「成果」,以證明自己有在前進。據我觀察,父母、師長的最大擔憂,是害怕孩子找各種藉口逃避,但其實沒有認真考慮過未來。

如果必要,也可以請真正支持你、熟悉你想做什麼的前輩,協助和父母好好溝通。光是做到這件事,我相信就是一種有力的證明。

Q.我們都知道在成為「大人」之前,會有一段成長陣痛期,您有哪些建議要給正在經歷這個階段的讀者?

周詠盛:
成為「大人」之前,心中難免會有對於未來的困惑,具體一點來說,就是金錢、外貌、擇偶、成績、工作等各式各樣的焦慮。

要成功地度過這段時期,我認為最為重要的就是找到能夠提供穩定情感支持的人,可以是伴侶、可以是家人、可以是朋友,甚至是你特別喜愛的影劇、文學、動漫作品等等。

用簡潔有力的方式來講,就是找到能給予自己「情緒價值」的穩定來源。這樣我們在面對各式各樣的焦慮時,才能更堅定地穩步向前。

Q.書中有提到,對於想讀文組的讀者們,卻擔心這個專業無法賺錢謀生,有哪些建議可以提供給他們嗎?

周詠盛:
就我比較熟悉的文史哲方面而言,學科的訓練主要在於培育學者,而非謀生的出路。

這兩者之間的轉換,並非理所當然。若採取一種比較尖銳的對比,專精於寫論文,不代表擅長寫商用文案。但如今要把知識轉換成收入,商用文案也許是更常會使用到的技能。因此我會建議大家:

1.儘早開始規劃,想像自己可能邁入哪些產業,如何能進一步結識這些產業的前輩?只要誠心請教,他們通常也樂於分享自身的想法。

2.主動練習寫作或各種表達方式,從文案、報導到文章等等,或定期在Facebook或Threads上發表也可以,當然同時要能夠接受讀者們的回饋。

3.找到自己比較想效仿的成功人物或案例,思考他們做對了什麼,並考慮如何在自己身上重現出來。

Q.現今網路社會的發展已無法忽視,對於生活在資訊豐富時代的讀者,您是怎麼看待的呢?

周詠盛:
古代人是資訊太少,現代人則是資訊太多,於是就需要去進一步思考「哪些資訊有其價值」。這代表我們要定期花點時間,好好檢視自己的資訊來源,並考慮接收這些資訊之後,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影響、是好是壞。

如果以網路使用的情境來說,就需要想想你使用哪個平台更多、主要跟蹤哪些帳號或頻道,長期下來,這些平台上的言論會如何影響你?現代人使用網路的時間很長,因此資訊來源對我們的影響,通常比我們預期得更大。

我仍然會建議大家,無論你關心什麼主題,可以試著去讀一些專業人士或學者們出版的書籍──這可以確保你獲得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品質」。

Q.在東方的教育環境,還是存在不可逆的觀念與文化(比如菁英導向的教育、重視解決問題能力而非思考思辨能力),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教育環境發展?

周詠盛:
對於義務教育的環境,我無法給出完美的解答。有時我會覺得,我們正處在一個教育觀念越來越開放的時代,大家開始認為,人們不用再接受社會上的主流觀念,應該發展個人潛能。

這原則上是對的。但是實際上,義務教育體制恐怕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因為人的可能性實在太多樣了。所以,這始終會牽涉到教育資源分配與多寡的問題,以及如何更高效率地運用資源。

近來的108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就引發了不少正反論辯。它們到底有沒有引入更多資源,或至少是令人更有效率的運用,我認為還需要磨合一段時間,才能比較明確地判斷。先不談義務教育的話,如今台灣已經有一些體制外的實驗學校,坊間也有不少學習資源,大家不妨多多藉由這些方式來自我探索。

 

Q.如何讓「思考」成為畢生受用的工具,以及平時該如何練習呢?

周詠盛:
其實接觸「思考」的相關議題越久,我越覺得思考沒想像中簡單。它是一種複合式的能力,通常包括輸入(閱聽與感受等)、處理(重構或重排順序)、輸出(各種形式的表達)。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建議大家多練習寫作或創作的原因,什麼主題或形式都行,因為這是「讓思考變得可見」的方式。

試著讓思考變成一種習慣、讓你的寫作或創作,可以定期得到一些小小的獎賞,才會有動力繼續下去。

思考帶來的回報並不是線性的,它通常有積累期與爆發點,希望大家都可以親身體驗到這種爆發。這樣的快樂是難以取代的。


Q.如果可以將青春下定義,你認為青春是什麼?


周詠盛:
我認為,青春是一種資源,更像是一種心態:永遠願意嘗試更多可能,並盡情享受各種意外的回報。

但這不代表完全放縱。擁有青春的人,就是盡可能實現更多積累、拓展與突破的人

 

 


延伸閱讀        

1.【青春一起讀】「換個爸媽過幾天」大霈:不被理解大概是人一輩子都在面對的事情
2.【青春一起讀】豆苗先生:我希望這本書乘載著每一個擁有相似情緒的人們,直到駛出陰霾的那一天
3.【青春一起讀】LuckyLuLu:太快樂的事反而會讓我不安,我喜歡自己不開心也不難過的樣子。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人生下半場,迎接我們的結局是淒涼或幸福?

你怕死嗎?大家都知道人終將一死,卻還是對死亡抱持恐懼。在終點等你的,可能是孤獨、滿足或重生,讓這5本書用或幽默或寫實的雙重路徑,帶你一探究竟。

8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