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一起看圖文

繪本作家重新詮釋,把美術館典藏作品變成拉頁繪本──《我的口袋美術館》系列

  • 字級



美術館可以收進口袋嗎?口袋裡有可能藏了一片閃閃發光的風景?一幅又一幅你珍愛的畫作?或是誰對藝術永恆的眷戀與鄉愁?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的繪本系列「我的口袋美術館」,以點、線、面為思考的起始概念,延伸出兩部風格相異,卻各有其美好想像的精采作品,引領讀者走進書裡,藉由藝術家的目光,看見生動的心靈風景。

目前已經出版的《我的口袋美術館.點》《我的口袋美術館.線》各以一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名家作品為創意源頭,讓讀者感受到藝術品與繪本創作者共鳴的悸動,也看見充滿情感的眼睛與心靈,如何將意念化為豐富深邃的另一部作品,美麗飛揚。

由謝婉妮撰寫文字、阿蕉繪圖的《點》,用清新的色鉛筆與蠟筆,畫出走進美術館的奇妙散策。畫面中的參觀者以各自的方式沉浸在藝術裡,有人細細端詳,有人一起討論分享。輕盈的色彩、許多鳥兒與小紙船的意象,還有展場的光線與空氣,都讓畫面充滿流動感。書尾的意象牽引出本書奇幻美妙的開放式結局:走到門外,小女孩和小男孩發現地上架著一座空空的畫框。畫框之外,是一頭頭姿態不同的水牛,還有一位牧童騎在一頭水牛上。往外延伸的綠油油田野,和伸展著枝葉的香蕉園,映襯著勤勉耕作的農村風景,這正是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的名作〈水牛群像〉呀。

我特別喜歡拉頁最後一景往外繼續延伸、彷彿沒有止境的畫面延續感。繪者阿蕉讓〈水牛群像〉的水牛們走出框框外自由覓食休憩,也讓讀者走進故事裡。天空變幻著瑰麗色彩,藝術作品裡的時間與真實世界的時間交融,說訴了藝術是如何走進你我的心。


黃土水〈水牛群像〉,1930年,國美館典藏。


陳姝里創作的《線》,由陳澄波〈淡水風景(淡水)〉的畫面開啟線條與藝術家心靈壯闊的旅程。陳澄波筆下的淡水紅磚瓦靜靜守護著城鎮居民的日常,陳姝里凝視這幅景致,呼應「線」的創作主軸,將淡水建築的線條,化約為她版畫線條中的力量、情感與意念,重新刻畫出作品裡的時代風情。

接著,陳姝里的目光追隨陳澄波畫中的淡水河,讓線條一口氣隨著河水流淌,再筆直往天空延伸,化為天際線和異國的天空,聯繫陳澄波與陳姝里自己的生命旅程,他們都曾經遠走他鄉成為留學生,探索自己筆下無盡變換的線條。這本書儘管是從「線」的概念出發,卻把線的概念拉遠又拉大,房屋建築的輪廓、淡水市鎮的線條、河流的線條,與藝術家在異鄉的遊子情懷與目光所及的一切觀察,使他們的作品裡滿滿都是情感線條的刻痕,於是「線」的概念從實體、雙眼可見的線條,延伸至半具體的河水/流體波紋與線條,又擴大到情感與思念、創作與思緒的線條。藝術家一路追尋,先是遠行追索,歷經尋尋覓覓後,又回到家鄉,擁抱召喚她和他回家的每一縷感情線索。而所有的離開,都是為了再回來,回到這塊令他們魂牽夢縈,永遠守候著他們的土地。

陳澄波〈淡水風景〉,1935年,國美館典藏。


《點》和《線》的裝幀都採取拉頁書(風琴摺)形式。謝婉妮在《點》繪本故事的另一面介紹了關於美術館、藝術品與策展人等基本概念;陳姝里則在《線》繪本故事的另一面介紹了她對陳澄波〈淡水風景〉畫中建築形式與建材的細心考據,使得整部作品首尾應和,讀者也能確切想像時代的風土民情與設計的涵義。〈淡水風景〉給觀者的印象是一整片磚紅映照出時代風情,繪本《線》則多了不同層次的藍,海洋的深藍、天空的蔚藍,並讓觀者的閱讀動線一直跟著線條一同移動,也體會到作品與作品、時代與時代相互疊映的共振。

 

或許藝術作品永遠都是人們心中移動的風景。它們總是輕輕悄悄、在不經意之間就走進你我心中,帶著力道與重量永遠住下來。或者,也會被遇見它們的藝術家再創作,收進口袋,收進書架,又再成為誰的記憶裡永不消散的風景。


在《點》的背面,文字作者謝婉妮介紹了美術館、藝術品與策展人的基本概念。

《線》的背面,有陳姝里對〈淡水風景〉畫中建築形式與建材的細心考據。

我的口袋美術館.點[精裝]

我的口袋美術館.點[精裝]

我的口袋美術館.線

我的口袋美術館.線


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班學分修畢。曾任編輯,翻譯過繪本與青少年小說等逾100冊,擔任過聯合報年度好書評審與信誼幼兒文學獎初選評審,並持續為報章書本撰寫繪本導讀與小說書評。

 延伸閱讀 

寂寞的天才—黃土水(「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二彈!)

寂寞的天才—黃土水(「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二彈!)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

供桌上的自畫像:陳澄波與他的妻子

供桌上的自畫像:陳澄波與他的妻子

紅色在唱歌

紅色在唱歌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言論自由日 長大後,你也開始隱藏、審查自己的聲音嗎?

1989年4月7日鄭南榕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自焚明志,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噤聲,恐怕難以想像那種恐怖。限制言論自由的影響甚大,包含歷史的斷裂、名士的殞落、藝術文化的斷層等等。透過五篇文章,一起體會自由的可貴。

336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