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研究與發現新知的熱忱,帶領讀者打開新視野
▌Q:請問成為科普線編輯的過程與原因
鷹出版 是以科普書和自然書寫類書籍為主要出版類型的出版社。鷹出版已成立三年,但我經營科普書的出版已長達十年以上。我高中念的是第三類組,雖然大學選擇了數學系,研究所念的是人文類組的歷史研究所,但我始終非常喜歡徜徉於大自然,始終記得年幼仰望星空、深夜聆聽海浪拍岸、還有老家庭院種的那棵鳳凰樹到了夏天綻放艷紅花朵等,也對過去學習胚胎發生學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畢業後做的都是跟科普無關的事情,但在機緣之下接觸到《珍稀地球》、《回不去的伊甸園》和《花旗松的故事》等經典科普書籍後,我彷彿打開了更長、更深遠的地球歷史甚至宇宙歷史的眼睛。對我而言,大自然在漫長歲月中的演變以及相對於人類社會的恆常不變,都是最美好而能帶來感動的主題。
▌Q:能與我們分享科普書編輯,這份工作最有趣的事情,以及最困難的事情嗎?
身為編輯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遇到一本好書,我想這是不管哪條編輯線的編輯都會有的共同感受。現今書市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書籍,但是能與自己的生命產生共鳴、帶來悸動與感悟的書並不真的那麼多,很多時候會覺得時間被一堆無感的書所消磨,但只要有一本好書出現,一切就覺得值得。
要說身為科普書編輯會遇到最有趣的事,我覺得是作者看事情的角度帶來的驚喜和啟發,比如我最近編輯《我們為何相信?》一書,作者在前三章描述了信仰歷程截然相反的二人,一個從無神論者走向成為信仰者,另一個則由信仰者走向無神論者。這兩人無論信與不信,他們大腦啟動的神經機制完全一樣,但結果卻背道而馳。這個發現真的令人興奮,這說明了什麼?信仰是一種機運或是選擇?你的無神可能是我的上帝?而作者用「理性試圖駕馭信念,但信念總是脫韁而行,每個人最終都走向與自己本性」來總結,更是神來一筆。但當然這裡面也蘊含了最 困難的事,就是科學並非萬能,甚至比起其他曲徑有其更為保守的一面。
▌Q:許多讀者認為科普書艱澀難讀,學術知識若沒有一定基礎可能讀不下去,請你推薦大眾讀者,如何挑選與閱讀科普書?
我個人覺得難懂是必然的,但並不是沒有一定基礎就無法讀下去。遇到困難的段落或是比較技術性的段落,讀者可以選擇先看過去就好,但若能耐下性子讀懂讀透,那份樂趣也會是超乎平常的。會建議先找一本自己讀得下去的科普書開始,主題是你喜歡或關心的內容,動植物、人體科學、醫學奇聞軼事、法醫辦案都是好的入門款。許多科普作家都是寫作能手,擁有非常精湛的敘事能力,況且江山代有才人出,現在有很多年輕科普作家都非常卓越。像是鷹出版的《免疫》一書作者菲利浦•德特默(Philipp Dettmer),就是擁有千萬點閱最受歡迎的youtuber,就有本事把複雜枯燥的免疫系統,擬人化為幽默可愛、保家衛國的防禦尖兵,各有各的兵種、技能和武器。又像《昨日世界》作者是三十五歲的英國年輕科學家湯瑪士•哈利迪(Thomas Halliday),以詩意的文字重現了16個美好、似曾相似、已經滅絕的昨日世界。
影片版權聲明:© Kurzgesagt
▌Q:請介紹你這條編輯線的選書想法與特色,介紹代表書單/系列以及推薦原因,希望這些書帶給讀者什麼樣的閱讀體驗。
對我而言,這些選書都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探問,因此選書範圍很廣,但環繞的中心都是人類,包括人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物嗎?生命如何演化而來?宇宙的未來和命運?這些探問催生了《眺望時間的盡頭》、《生命的一百種定義》;還有人類如何演化成如今的模樣,人類和其他動物究竟有何區別?這些促成了《尼安德塔人》、《魚,什麼都知道》、《儀式的科學》、《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以及最後,人類的意識會通往何處,人類是有靈魂的存在,AI真的可以超越人類嗎?則讓《身為自己》、《電腦如何學會思考?》、《迷因》、《行為》一一出版。這些書都是讓讀者從大尺度的宇宙,到地球生命演化史,到人類小宇宙,讓我們更貼近地看見我們自己。
▌Q:只有一本書的選擇的話,無論如何都希望讀者閱讀的書是哪一本!
希望大家可以讀《行為》,這本書誠如蔡康永所說的,是一本讀了會讓你變聰明的書。儘管有點厚度,但好像讀這一本書就足以涵蓋好幾本書的內容,而且作者深諳以簡馭繁的道理,深刻龐雜的主題可以用簡潔暢快的筆觸論述和剖析,著實讓人痛快,而且總是能讓你對於自己和人類社會多一層認識。它描繪了人類暴力、競爭、利他、從眾、同理等行為,也就是最好的行為和最壞的行為背後的生物學根源。如果要看,請千萬要看《行為》一書。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