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電子書|有聲書

你對難題的想像,或許,可以是你對解方的想像。

  • 字級


我現在改吃這些藥之後,彷彿有了失智症,會忘記許多事情;因此也沒有了悲傷。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第一集的主角吳莉娜罹患了躁鬱症。劇中有一幕,吳莉娜發病後被關進隔離病房,她吃了藥、坐在病床上看著窗外的樣子,突然讓我想起《在奇幻地》書中的這句話。患者被醫師調整服藥內容後,這麼對心理師說。

又或者會讓我想到《兩種心靈》,一位精神科病房新進的住院醫師說起她的困擾。「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精神科醫師希望把病人視為理性又能負責任的人,他們正在跟身體的疾病纏鬥,就跟其他所有在醫院裡努力拚搏的病人一樣。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電子書)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電子書)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電子書)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 (電子書)



《在奇幻地》《兩種心靈》的作者都是人類學家,一本是以心理師身分進入精神病院工作的民族誌紀錄,一本是以精神科醫師的養成場域及工作現場為田野地,對精神科醫師、患者、精神疾病,還有精神醫學的觀察及思考;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的場景則是在大學醫院的精神科病房,每集基本上以一種精神疾病為主題,但說的是當代社會中一個又一個人的故事。

坦白說,精神病房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是個有點遙遠的場景,不過《病房》劇中描述每個患者進入病房前的遭遇,你我應該不會陌生。

第二集的主角金成植入院的原因是社交恐懼症。劇中演出了金成植在辦公室遭遇的職場霸凌,也呈現了金成植本人在這樣情境下的主觀感受,從覺得是自己做不好,一步步最終引發了社交恐懼症。在《焦慮》的「社交恐懼症」一章,有個介於中間的例子。愛麗絲定期需要向客戶簡報,這讓她非常焦慮,她覺得自己一定會搞砸,所有人都比她厲害,而且大家一定都會發現她哪裡做不好;別人的稱讚她會解讀為嘲諷,甚至憐憫。這些想法導致愛麗絲產生冒汗、臉紅、難以專注等生理反應,而這些生理反應又會惡性循環地造成她更大的壓力,甚至讓她一度考慮辭職。

《焦慮》的作者在前言開宗明義寫到,「焦慮是一種基本情緒,但形式較嚴重的焦慮也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類型之一,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隨時都會受到影響。」嚴重到什麼程度的焦慮會被診斷為一種疾病?書前半概述焦慮定義、幾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後半則介紹了社交恐懼症、恐慌症、強迫症等六種精神醫學分類中涵蓋的焦慮症。

嚴重到什麼程度會被診斷為一種疾病?《憂鬱》第二章談及現代憂鬱症的診斷與分類,其中一節的標題就是「界線:一條分界線,一條標示出範圍極限的線」。將精神疾病視為連續的光譜,可說是現在討論精神疾病議題時的普遍概念,只是那條線該畫在哪裡?鬆一點還是緊一點?各種判斷都有不同文化社會脈絡與個人背景下的考量。在這一節中,作者並以血壓為例,提到其實一般醫學對於「健康-疾病」的範圍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做決定,但在憂鬱症的診斷上卻會被視為不科學或有爭議。類似的比較還出現在第六章,討論心理治療退出率和藥物安慰劑反應的段落。

焦慮:牛津非常短講008 (電子書)

焦慮:牛津非常短講008 (電子書)

  
憂鬱:牛津非常短講007 (電子書)

憂鬱:牛津非常短講007 (電子書)


藥物作為一個議題的重要性不單是在精神疾病,只是往往在討論精神疾病時更容易成為爭議焦點。《藥》從歷史、藥理講起,分章討論醫療用藥物和娛樂用藥物,並大致介紹藥物開發流程以及幾個當前需要重視的議題。人類學家趙恩潔老師在導論中以「吃藥的意義:藥商資本主義與藥物意識形態」、「國師說最近水逆:全球宗教復興與迷信的必要性」分別將《藥》《迷信》帶入當代日常,「因為人們在焦慮或憂鬱時,最常訴諸的對象之二就是信仰和藥物。」
藥:牛津非常短講009 (電子書)

藥:牛津非常短講009 (電子書)

  
迷信:牛津非常短講010 (電子書)

迷信:牛津非常短講010 (電子書)


如果說《藥》《迷信》是自我可能訴諸的解方,《痛》《愛》或許就是關乎我們如何設想他人、關乎我們如何以「人」的互動作為某種面對難題的方式。

痛可以測量嗎?20世紀初就有犯罪學家提出「痛覺計」的說法(是的,根據其著作,罪犯比較感覺不到痛);20世紀下半則是有臨床醫師發展出「疼痛問卷」,這是第一個讓患者足以掌握自身疼痛體驗的醫療評估工具。但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延伸的更廣,因為背後真正的提問其實是:痛可以描述嗎?可以翻譯嗎?我們真的能想像(甚至理解)別人的痛嗎?痛真的存在嗎?

之於愛,這些提問好像也可以成立。與其他五本作者多是相關領域的臨床工作者或研究者不同,《愛》的作者是哲學家,所以整本書一個接一個都是哲學味滿滿的提問(以及作者本人不斷重複「哲學從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吐槽)。不過,在讀書稿的時候,你會懂他在問什麼。「是不是有些愛能讓你更幸福呢?或許。可是你對愛的理解很可能形塑了你對幸福的理解,因此會藉此理解去做出判斷。」

愛:牛津非常短講011 (電子書)

愛:牛津非常短講011 (電子書)

  
痛:牛津非常短講012 (電子書)

痛:牛津非常短講012 (電子書)


有些是難題,有些可能是解方。

當初在設想這套以當代人心靈為主軸的牛津第二系列時其實就是像這樣,一個一個串起書與書之間的關聯,套書主標「21世紀的人生難題」反而是到很後期才出現,而書腰上的那句「你有幾個?」更是與同事們在看封面設計時突然冒出的想法──六個書封排排站,每個抽象圖案讓人產生的聯想、每個人心裡所謂的難題,或許都有著不同的指向。

「牛津非常短講」這個系列在英國主要是針對高中生、大學生,關於一個概念初入門的概論性評述,原書寫作要求3萬5千字(譯成中文也就大約6、7萬字),不過每位作者都有基於其背景所想傳達的觀點,以及之於當下這個議題的討論,即使閱讀份量不多,對於相關議題不甚熟悉的讀者也可以從中獲得一個輪廓清楚(或許還有點稜角)的樣貌。那麼本來就相當關心相關議題的人呢?

《焦慮》書末有附幾則自我評估問卷,包括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強迫症,以及創傷後壓力症。我們對這些病名並不陌生,現代社會用得可說已經過於浮濫了。於是,在推坑看劇(或看書)之餘,我也讓身邊一些朋友做了這些評估問卷。結果是一回事,過程中出現許多有意思的對話。比如在「社交恐懼症」裡有這兩題:

我害怕掌握權威的人/我避免跟任何有權威的人交談

每個人怎麼定義或設想「權威」?(問卷來源是英國,有東西方文化差異嗎?)我們如何界定「害怕」跟「避免」(有朋友延伸到「害怕」跟「討厭」有什麼不同?會是互為因果的兩個詞彙嗎?)翻回書中討論到「什麼導致社交恐懼症?」章節,作者提到,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對社會階級極端敏感,認為自己低人一等,這會不會是我們祖先在面對社會群體內部的威脅時一度有效的策略,只是它以有害的方式被內化了呢?

所以,這套書或許可以是這樣的一種提問與提示,它沒有要告訴你最新的知識發展、也不可能真的解決你的人生難題,但可以開啟一些討論和思考。像愛的哲學家說的:「你對愛的理解,很可能形塑了你對幸福的理解。」不負責任地翻譯如下:你對愛的想像,或許可以是你對幸福的想像。

那麼,你對難題的想像,或許,可以是你對解方的想像。


21世紀的人生難題:憂鬱‧焦慮‧藥‧迷信‧愛‧痛(牛津非常短講II)

21世紀的人生難題:憂鬱‧焦慮‧藥‧迷信‧愛‧痛(牛津非常短講II)


作者簡介

孫德齡/左岸文化主編
主要負責人類學與精神醫學路線,偶爾涉及社會議題、歷史、人物等領域。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選後心情舒緩特輯│放下敵意、相信人性,都做不到就遠離手機吧

    選舉讓所有人群情激憤,狂喜、憤怒、不甘都很正常,但在選舉結束後,也要收拾情緒好好過生活。推薦你五篇可能會用到的選後心情舒緩文章,從認識憤怒情緒、重建對人性的希望、修補因政治破裂的情誼,再到另類的冥想指南,若這些都沒用,建議你暫時遠離網路,找回心靈的平衡。

    992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選後心情舒緩特輯│放下敵意、相信人性,都做不到就遠離手機吧

選舉讓所有人群情激憤,狂喜、憤怒、不甘都很正常,但在選舉結束後,也要收拾情緒好好過生活。推薦你五篇可能會用到的選後心情舒緩文章,從認識憤怒情緒、重建對人性的希望、修補因政治破裂的情誼,再到另類的冥想指南,若這些都沒用,建議你暫時遠離網路,找回心靈的平衡。

99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