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充電5分鐘5-Minute Reading

熊一蘋/每個細節都發出轟然巨響,組裝在亞裔主題上──讀《Stay True 保持真誠》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我是在對內容沒有任何預期的狀態下翻開《保持真誠》。我唯一知道的只有兩件事:作者是臺裔美國人,還有我應該會喜歡這本書。我得到的閱讀體驗讓我決定放棄綜觀性的評價,只是順著我讀到不同段落時的思緒轉變一一說下去。

首先,我以為這會是兩代人在美國與臺灣之間移動與對話的家族史,伴隨著非常多的唱片和歌曲。徐華(1977-)描述他的父母如何在美國落腳、相遇,為新的家一再搬遷,這些內容在我這個臺灣讀者看來當然是極其有趣。這些故事和我記憶中1960、70 年代的「臺灣留學生文學」有同樣的時代背景,卻顯得務實很多,流亡者的惆悵和身分認同不是主要的情感基調,他們抱著積極的心態離開臺灣,渴望在美國安身立命,展開新的生活。而徐華父親的工程師身分讓他在全球產業布局下回到臺灣竹科,命運跟我過去讀過的文藝青年截然不同,更讓這些故事不那麼像1970年代的緬懷,反而挺有親近感的。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故事中偶爾穿插宏觀的社會學理論和地景變遷,但徐華的語氣不像是介紹大歷史中的小人物。我在描述因次文化集結的團體時喜歡用「圈子」這個詞;對我來說,徐華肯定是個懂圈子的人,他是用圈子如何形成的過程描述這段移民史。圈子裡的人有身處主流之外的明確意識,對哪些事該省略、哪些事該加以風格化的冗贅自有一套默契,徐華說的只是白人社會裡的某個亞裔圈子如何在加州逐漸壯大,我幾乎感覺不到歷史的厚重感,對這個新鮮的故事充滿期待,他對新竹的描述也讓我大爆笑。

隨著徐華進入柏克萊大學,我對這本書的預期發生了第一次轉變。拍攝廣大地景的縮時攝影突然結束,時間的流逝突然慢了下來,我才意識到這段大學生活應該才是他真正要寫的故事,而阿健顯然是最重要的角色。

必須坦白地說,我在讀這部分時並沒有像前面那麼專注,因為我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增加太快,遠多於讓我感興趣的。徐華實在記得太多、記得太過鉅細靡遺了,然而在他筆下,重點經常是某人對某件事或作品的評價或感想,而不是事情本身。太多事情都被快速掠過,誰和誰搬到了哪裡、新出現的名字對應了哪一段關係,我都沒有真正記得。真正被描述到的故事大多讓我點頭或會心一笑,畢竟我也有一個什麼都想用德希達解釋的大學朋友,而我就是那個為了買二手CD花光日幣、要跟旅伴借錢才回得了臺灣的笨蛋。剛踏進學術之門的激情和自我膨脹、以酷酷的次文化標籤裝飾自己、與不願意承認對方比自己優秀的同伴們交鋒,這些都和我的學院生活相似。對於1991年生的我來說,看來14歲的差距還不算太遠,何況那時我們都思念著1960年代地活著。我感覺自己在看的是一部公路小說,徐華和阿健是個性截然相反的兩個主角,在男孩成為男人的心靈旅程中結伴成行。

我經常看不出這個故事和另一個故事各自有多重要、彼此又有何關聯,徐華的文字風格是讓我無法真正感到無聊的重要因素。講到身邊的小事,徐華更能發揮圈子裡的人的說話方式,在刻意表現得平淡中不時流露尖刻和感傷。我的女友是英文譯者,我唸了一個段落給她聽,她的第一個反應是「作者是用中文寫的嗎」。我沒有翻譯相關的知識,但我想這是對本書譯者王凌緯的讚美。

阿健的死並沒有讓我感到太過意外,畢竟他被描寫得太過美好了。我沒想到的是,這件事來得如此缺乏戲劇性,讓我難受到有兩天時間一點都不想再翻開這本書。這還只是剛過了一半多一點,要是剩下的篇幅都要用來哀悼阿健的離開,我覺得我肯定撐不下去。

最後幾章並沒有如我預期的放慢節奏或更加抒情。糟糕的事發生了,所有人都受到衝擊,接下來似乎一切都必須和阿健有關,但徐華行文間的冷調和發散,並沒有太多改變。我感覺阿健留下的空白被執拗地維持住了。憤怒、悲傷、自我放逐、復仇、和解,這些能為失去一個人的錯愕給出的答案,都被徐華的寫作隔絕在外。讀到他強烈否定阿健的死與「仇恨犯罪」有關時,我才感覺他努力撐出來的姿態出現了一絲動搖,而這也是我決定寫下閱讀當下感受的主因。徐華不希望阿健的死被「安插進更宏觀的脈絡當中」而失去他,我不能說理解這份心情,但我也試著避免如此,表示對於知悉這一切的尊重。最後讓徐華走出創傷經驗的第一步不是友誼、愛或成長,而是心理諮商,這個結果合理到令人發噱。

也是一直到讀到這裡,當諮商師問:「父母對你說過愛你嗎?」我才終於恍然大悟。所有鬆散的印象其實全都緊密地纏繞在同一個巨大的根基上,那就是文化。越是接近成為一個獨立個體,越是意識到自己受其浸潤之深,形塑了人格、為命運指引方向。

徐華與家人感情融洽,少年時曾用傳真跟回臺灣工作的父親分享生活近況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ua Hsu(@huahsu)分享的貼文


我很快地開始讀第二遍,重新認識到阿健的存在之深刻。他的家族已在美國生活過幾個世代,和父母輩的情結不像移民第二代的徐華那麼濃重,亞裔身分卻依然讓他們走在一起;阿健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卻能在徐華固守的次文化領域充分享受,甚至提供像《龍拳小子》這樣的絕佳文本;阿健總是被說得像無腦喜歡五月天的那種人,卻纖細到足以認出徐華也有許多平凡的渴望,又溫柔到沒有戳破他的防衛。阿健說他的人生從來不是一場夢、阿健說自己是個沒有文化的男人,阿健在遇害那晚說的最後一件事是想帶一個沒朋友的傢伙去好好玩一場……原先熟悉到稍嫌無聊的故事變得閃閃發光,驟然失去阿健的錯愕,在重新體會那段時光的美好與感慨中逐漸平復,而每個新發現的細節都發出轟然巨響,組裝在亞裔這個主題上。阿健不只是一個有魅力的朋友,他被寫成了在另一端的存在,而徐華將自己鑽牛角尖成這一端的人,拉出一道屬於美國亞裔的光譜,如此極端不同,卻又自然融洽。我對自己沒能立刻發現這一切感到懊惱,卻又對這樣的體驗感到非常滿足。

這是本讀完第一次才開始熠熠生輝的書,就像回憶之於我們的人生。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電子書)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電子書)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作者訪台紀念版)

Stay True保持真誠(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作者訪台紀念版)



作者簡介

本名熊信淵,1991年生,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大學時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等。研究所時期嘗試自主發行作品,並接觸非虛構寫作,先後參與《暴民画報:島國青年俱樂部》、《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沉舟記:消逝的字典》、《親像鳳梨心:鳳山代誌》等,並獨立發行《超夢》、《#雲端發行》、《結束一天的方式》、《廖鵬傑》等,著有《華美的跫音:1960年代美軍文化影響下的臺中生活》,2020年以《我們的搖滾樂》入圍臺灣文學獎金典獎。現居臺南。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養狗的日子有多幸福,離別時就有多傷心

狗的壽命相比人類短暫,接受狗作為家人,不免遇到生病照護、分離的時刻,看五篇文章帶你走過失去的悲傷時期。

16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