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特輯
【博客來大講堂】到書裡找個好人生——重啟可能性的共讀計劃 / 講座側記
作者:劉怡青 / 2023-09-11 瀏覽次數(4781)
閱讀帶領作家成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百年孤寂》馬康多小鎮
延續閱讀對當代與自我意義的討論,陳蕙慧看待陳雪一直是個認真的寫作者,於是好奇閱讀如何影響她在成為作家的之前與之後的人生。
陳雪談回到自己的少女時期,最初因為家庭環境關係,除課本外能讀到的僅是隔壁鄰居姊姊的瓊瑤小說,在上女中後才受身邊同儕影響開始接觸更多類型閱讀。而真正獲得啟蒙的契機,則來自一家開在中央大學旁的小書店。陳雪回憶那家小書店的老闆,就像一個會在廣場上彈吉他的文青,小店裡也進了許多文史哲與心理類書籍——包含一大套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叢書,「我印象很深,開始讀這些認真的書之後,我就覺得我也想寫小說,但也就跟同學之間拉開一個距離。」不同於大部分同學二十歲就開始準備研究所、考取教師資格的「正常」,陳雪則是發了狂地看書,甚至連課都不去上。
她形容閱讀也很像直銷:「妳讀了馬奎斯,就會發現米蘭・昆德拉,然後再發現卡夫卡,接著卡夫卡會再帶你認識卡繆。」這樣的連結在偉大作家的後記或自傳裡無限滋長,當時連畫冊都大量讀的陳雪是一塊正在吸水的海綿,給她什麼她都想吸收。
書單一本又帶出一本,其中最讓陳雪印象深刻的,就是馬奎斯《百年孤寂》中的馬康多小鎮。她認為馬康多小鎮就是她文學的原鄉,形象具體到彷彿自己也曾經在那裡生活過。當時閱讀《百年孤寂》的震撼,讓年輕時的陳雪激動無法平息,於是在起了大霧、漆黑的校園裡面奔跑,只差沒有放聲尖叫,「就是,妳太感動了,但竟然沒有一個人可以去分享。我看到一本小說,它啟發我讓我想要寫作。」這樣的孤獨也曾使她感到自卑與格格不入,困惑自己何以無法參與同學歡鬧的大學生活,「可是我覺得我的內心是飽滿的,我就想,沒關係,就讓我怪到底吧。」
就這樣,陳雪二十三歲寫出了一篇正式的小說,二十四歲出版。接著直到三十七、八歲,都過著像研究生一般的生活:讀書、寫小說、讀書、寫小說。
而第一次的寫作瓶頸,是2006年寫完《無人知曉的我》之後。「我覺得我的電腦跑不動了,想要升級。我就自己想了一個方法,不然我重讀,重新讓自己升級。」陳雪一一翻開年輕時讀過的經典書,並為了放慢過往因太飢渴而養成的閱讀速度,改以抄讀方式進行。除了《百年孤寂》,陳雪還抄讀了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和波赫士的詩,甚至還有《追憶似水年華》。這時陳雪已經成為作家十多年了,透過與每一本書深度的交流,她重新去看待別人的著作如何構成,拆解結構、措辭與構句,「半年之後我就開始寫一本算是我滿重要的書《附魔者》。在寫《附魔者》第一句的時候,我覺得我變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