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特輯
【博客來大講堂】到書裡找個好人生——重啟可能性的共讀計劃 / 講座側記
作者:劉怡青 / 2023-09-11 瀏覽次數(4788)
為什麼翻開一本書?
找答案,找知識,還是找愛?
你曾經在書裡找甚麼?書曾經把你帶向何方?
依然酷暑的夏末,難得無雨的台北,華山四處都是觀展、逛店的人潮。而在園區中3館二樓拱廳空間裡,還有一群渴望於閱讀的人難得地面對面齊聚一起。博客來因應閱讀起造節邀請陳蕙慧與張惠菁兩位策展人,延續線上書展「給變動世界的共讀提案」和三位作家一同現身,分別以「到書裡找個好人生」、「人生亂流航海圖」以及「那些拯救過我的書」為題進行對談。
擔任第一場講座對談人的陳蕙慧扣合書展直接破題,向主講人陳雪發問:「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世代裡,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閱讀?閱讀對自己或社會到底是什麼呢?」
閱讀兌現出來的東西不是讚、不是喜歡,而是自己
展開討論前,陳雪首先將「閱讀」二字指涉範圍縮小;她並不否定使用社群、滑手機是種閱讀,但仍將此次討論聚焦於書籍,而先排除單純「吸收資訊」的行為。她進一步針對社群,描摹出當代人付出時間、參與活動的一項慣性——滿足可以拍照打卡上傳,讓別人肯定的心裡需求。
「我們現在做很多事情是為了讓別人讚,需要別人肯定。可是我覺得閱讀這件事情比較不是這樣,它是人跟自己的關係,是你能否靜下心來為自己跟自己建立關係,而透過的媒介是書。」陳雪以影集《黑鏡》中的故事為例。當人手一支手機,以按讚數作為積分能換取好處,這樣的情節彷彿預言,當代甚至只要追蹤者夠多就能出版書,但她從中反思,「我們為什麼會那麼飢渴地想要知道別人在做什麼呢?我們到底在找什麼?」她總結道,透過閱讀另一個人的思想與創作結晶,提出問題,然後與自己相處一段時間,「它最後兌現出來的東西,不是讚、不是喜歡,也不是他人的眼光,是自己。」如此一來,即便寫了一篇長文無人按讚,也不會輕易撼動與自己的連結——比起社群上即時然而短促的互動,她更期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敢於提出自己的問題,敢於對別人說出自己的感受,也敢於接受跟別人更深度的交流。」
社群的連結同時帶來焦慮,最近甫出版新書《寫作課》的她,甚至連即時銷售數字都不想知道。陳雪觀察社群、媒體河道上的資訊,「都是曇花一現,被下一個議題取代。但我們的人生一直在走,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別人沒有辦法取代我們活著。」
而身兼作家與出版社編輯身分的張惠菁,提到前一天剛與作家吳曉樂聊到她2006年作品《給冥王星》裡的〈光頭日記〉。當時張惠菁為修行剃了光頭,在面對外貌改變時,也經歷到自我被自己與他人觀看和互動方式的改變,「自我認知很多就是像這樣,不是本質性的。」她形容附著在頭皮上的頭髮如同佛家所談的「我執」,過往曾固著於事物與自我的不可變性,閱讀則透過內省,替她打開了不同維度。對張惠菁而言,閱讀是場由個人到集體再回到個人的旅行,也呼應到她這次為博客來規劃「人類世的生存書單」中所定義的九大面向:柔軟的邊界、在未知裡大口呼吸、踏上旅途、找回失落的記憶、用一生去完成的事、換個角度看歷史、打開感覺與神話、在另一個人面前的我,以及回到原點。
回應陳雪與張惠菁兩位的分享,陳蕙慧總結道:「閱讀是一個獨處的行為,而在這樣的獨處裡面,何以慢慢蓄積自己內在的飽滿,以至於當外境有各式各樣的表達,你還是可以很安定的在那裡。」這在既擁擠又孤單的「人類世」當中,閱讀使我們知曉,無論之後將要出發去哪個遠方,每一刻都仍能謹守住一些核心的東西。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