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傳奇麥晉桁,締造華爾街傳說──《摩根士丹利傳奇執行長麥晉桁回憶錄》
作者:天下文化編輯部 / 2023-01-16 瀏覽次數(2200)
生命史研究之所以在上個世紀末興起,成為歷史學重要研究取向之一,正是因為我們可以從傳記/回憶錄中,看見個人在社會與歷史變遷過程中如何因應這個世界的變化,以及國家與社會如何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產生影響力。換言之,傳記/回憶錄恰如其分地展現了個人與社會緊密交織的關係。
要談2008年金融危機的起因,需要從2000年代初期談起。當時,科技泡沫與911事件帶來經濟衰退的疑慮,聯準會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總共降息十三次,低利率促使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信用不佳者無法透過正常管道貸款,便試圖透過次級房貸來取得資金。而業者為了增加業績,不惜放寬貸款門檻,以各種寬鬆的放貸條件來吸引客戶。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不斷推出,卻缺乏適當的監督與風險的管理,為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泡沫危機埋下了伏筆。
對此,麥晉桁並不諱言自己也必須承擔起責任,「我衝太快,做了太多槓桿。」
為了員工的生計,他堅持挺住
「2007年的市場有太多風險、太多槓桿,說實在的,太過貪婪。」那年夏天他打電話給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提摩西.蓋特納:「失控了,我可以拒絕一次槓桿收購,我可以拒絕兩次槓桿收購。拒絕第二次會困難一點,因為這次《華爾街日報》會報導說我們不具競爭力。我的員工讀到這份報導會不高興,客戶也會看到。有些人會說:『麥晉桁真聰明。』更多人會說:『麥晉桁錯過這機會,真是個笨呆子。』你需要介入並停止這種瘋狂的行為。你必須讓大家平靜下來。」
2009年2月11日,一群華爾街執行長到華盛頓特區,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作證,只有麥晉桁道歉了。後來在國會的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作證時,他毫不客氣地對鄰座的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說:「我們的確是自食其果,而且還噎到了。」
從麥晉桁在電話中對蓋特納說的那段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氛圍對這些投資銀行執行長所造成的壓力。當時每位投資銀行執行長都面臨槓桿收購的壓力,也都在過度自信下沒有做好風險管理,但只有麥晉桁勇於道歉。誠實和率直,正是他最大的特質。也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成為撐住華爾街的傳奇執行長。
2007年12月,新世紀金融公司。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周轉不靈,被摩根大通收購。同一年的勞動節期間,財政部接管了不動產抵押貸款巨擘房利美和房地美。接下來,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然後就是著名的雷曼週末。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做為兩家依然屹立在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面對相同的致命威脅,使原本的死對頭突然間成了戰友。高盛執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不斷告訴麥晉桁:「你一定要挺住,因為我跟你只相差二十秒。」
正是在這樣緊迫的壓力下,為了四萬五千名員工的生計,他果敢掛掉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鮑爾森、聯準會主席班.柏南奇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提摩西.蓋特納的電話,拒絕將公司以每股一美元賣給摩根大通。最終,他在死線前與三菱日聯銀行達成交易,成功帶領摩根士丹利挺過危機。這下勞爾德總算能放下心裡的大石頭了。麥晉桁挺住了,高盛與華爾街都鬆了一口氣。
平凡的出身,走出不平凡的路
這樣一個撐住華爾街的傳奇人物,他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勝利組。一開始,他手上的牌並不漂亮。黎巴嫩移民第三代,靠運動全額獎學金才得以進入杜克大學歷史系就讀,原本的夢想是和堂哥在北卡開一家男裝店。缺乏出色的學歷與背景,一度讓他放棄進入摩根士丹利這家貴族銀行的機會。幸好最後麥晉桁想通了,而摩根士丹利也真的如迪克.費雪所說,是一家實力掛帥的公司。
麥晉桁在摩根士丹利的三十四年裡,打造出華爾街最強大、最具生產力的團隊。這個團隊在麥晉桁的帶領下,洞燭趨勢之先,創造破紀錄的獲利,也度過嚴重的危機。這段期間,摩根士丹利也躍上全球第一的寶座,業務擴及四十三國,從1972年的三百名員工,成長到今日五萬人的公司。
或許麥晉桁不是那種在課業上展現優秀能力的學霸,但他具備在壓力下做出艱難決策的勇氣與毅力,因此才能帶領摩根士丹利挺過金融海嘯,擋住華爾街投資銀行骨牌般的倒閉潮。
或許麥晉桁不是那種天生的管理者,儘管天生懂得銷售,卻沒有管理人的天分,他甚至自嘲「首先我得學會管好自己」。但他懂得在錯誤中學習與反省,也懂得正確的待人之道——「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銀行有多少存款,人人都是平等的。」 因此他才能成功打造「團結一體的文化」,讓大家相信,「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書裡有太多激勵人心的故事,讓你無法停下閱讀的腳步,並能從這些故事中領會一個背景平凡的人如何在貴族銀行中從基層交易員一路爬升到最高領導者的位子,以及他在管理的位子上如何展現不平凡的思維模式。
行文特色更是巧妙,一幕一幕的情節都能透過文字在你眼前放映,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牢牢吸引你的眼球。而正是在這些豐富曲折的情節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成功領導者的樣貌――一個立體的、傳奇的麥晉桁。
文/張彤華(天下文化副主編)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