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忍者歸也光。在成為譯者之前,我先是一個讀者,所以當奇幻基地編輯來聯繫,希望我接手《颶光典籍四部曲:戰爭節奏》的後續翻譯,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我的天啊是我從2012年開始追的那套書、是山神布蘭登.山德森啊啊啊啊!雖然接手續作肯定吃力不討好,但我左思右想,還是覺得無法抗拒,必須扛!因為身為譯者兼忠實讀者,最幸福的一件事絕對是翻譯自己喜愛的作品。
若問我翻譯《戰爭節奏》難不難,那肯定是難的,翻譯哪本書不難?要說難,三年多前的《神經喚術士》依然是個人職涯之最:要全憑自己想像進入一個語言、人物、科技皆陌生的世界,重新打造一個屬於這本書的世界和用語,還要描述一個或因嗑藥或因進入網路而迷幻的超現實宇宙。現在回想起當初的煎熬,還是會忍不住打冷顫。
《戰爭節奏》的難不像《神經喚術士》,因為前面的路已經鋪陳出來,開路先鋒還是我非常景仰的譯者段宗忱。「颶光典籍」系列主角之一的卡拉丁(阿卡),以及山神筆下大部分互相連貫的宇宙「寰宇」,對我來說都是熟悉的,而且《戰爭節奏》幾乎所有人物的言行舉止都符合一定邏輯(或許那個愛搞怪的智臣除外)。雖然是奇幻故事,但相較於全新的作品,《戰爭節奏》反倒顯得腳踏實地。
翻譯《戰爭節奏》的難首先在於參照多。
我的前一個翻譯案還在進行中,「颶光典籍」前六本磚塊書已經先搬出來堆在桌上,隨時利用工作空檔複習。開始工作後,編輯很周到地提供了從《伊嵐翠》開始,所有與「寰宇」相關的中英文書電子檔,以便我能在這次的《戰爭節奏》中正確使用已經出現過的名詞翻譯,並且更快理解各個世界的發展與關聯度。算了算總共二十四個檔案,類型包含Pdf、Word、Excel。很好。於是工作時不僅要開一個日益長大、歷經十個月後突破八十三萬字的Word檔,同時還要打開近十個檔案隨時查詢;不過,這樣通常不夠,還要不時停下來,上網花好一陣子研究中外神人的各種解析,才能再回頭下筆。回想那段期間,常常聽到我可憐的小電腦在悲鳴,而我的老花眼也有加重的跡象。
第二難是奇幻世界中的科學設定。
我天生高純度文組人,偏偏熱愛各種科幻題材,也自虐地接過硬科幻小說翻譯,如詹姆斯‧霍根的「巨人系列」。記得故事剛開始就遇到一個作者自創的儀器,印象太深刻了,那名詞歷經多年我還記得很清楚:「橫斷透視顯像儀」。當時拆解原文字彙再加上從前後文脈絡的用途推敲,一樣參考了國外讀者的討論,好不容易才定下這個名稱,偏偏它完全只是個過場的工具,出現一、兩次後便無疾而終,實在令人心痛。
後來,還出現架設在太空中的巨大電力相關設施,光是空間結構的描述就夠複雜了,更別提還需要理解機器運作的原理,再以同樣科普的方式轉化為中文。「巨人系列」提出人類起源的另一種可能,當然少不了古生物、天文與地球科學方面的討論,因此翻譯那系列的過程中,感覺我的大腦皺褶增加了不少。
那麼,奇幻小說總沒有跨類組的問題了吧?不是的,原本有這種想法的我太天真了……
奇幻世界有魔法理所當然,但山神的「寰宇」宇宙還將魔法融合貨真價實的科學。《戰爭節奏》的科學在探討光與聲音的相互作用;在這個世界中,光是能被「聽見」的、對特定「音調」有反應,「每種光都有一種節奏,榮譽的節奏莊嚴,培養的是單調但漸強的斷奏。」而不同的光是否能彼此調和?一般概念中的對立物能否融合?又要以什麼樣的物質作為乳化劑?說真的,每次翻譯到本書科學擔當娜凡妮的章節、每次遇到她又做起實驗,我就好想回去當個快樂的讀者,直接跳到結論就好。
第三難在於這是系列作的第四集了。
大部分讀者應該都跟我一樣,近十年前懵懵懂懂進入這個後來才知道據說有十部的大坑。「寰宇」世界多部作品交相參照、山神的哏埋得隱密巧妙,很多讀者根本把颶光典籍當成學問在研究。
作為讀者,我是那種記性差又不求甚解的懶惰鬼,但身為譯者絕對不能輕忽。尤其「颶光典籍」系列在臺灣奇幻文學領域處於風尖浪口的位置,會拿起這本書的讀者肯定都滿懷期望、睜著雪亮的大眼,等著自己多年的守候獲得滿足。
我常覺得翻譯是孤獨的,動輒好幾個月的時間內通常都只有與自己對話;這次工作的過程中,卻感覺讀者的重量無比實在地壓在肩上,彷彿有無數雙眼睛在背後和我一起盯著我的小螢幕(大家都跟我一樣流眼油了嗎?)。
我想編輯群的感受應該不遑多讓,我可以在反覆校閱的過程中感覺到編輯群有多麼求好心切與焦慮,一心只想著不能讓讀者失望,因此特別找了「寰宇」知識專業級的編譯協力,不僅幫忙校稿、確認世界觀與人物描述等的正確性,還將智臣的文字遊戲適度調整以完成中文化,好讓我能專心於雕琢故事本身。
最近剛好看到以色列小說家Etgar Keret說過這麼一句話:「Translators are like ninjas. If you notice them, they’re no good.」(譯者就像忍者,如果你注意到他們,他們就不算厲害。)
嗯,希望我這次隱形成功。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