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開館慶特企〈聲音魔法使現身,Listen!〉單元,邀請在有聲書領域或聲音產業裡勤力耕耘的先進們,分享製作經驗、推薦優質作品,同時稍微劇透新年度的出版方向。此次邀請麥田第七編輯室暨小麥田總編輯巫維珍現身,以下為紙上訪談內容。
Q1:在您的觀察裡,有聲書對大眾而言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您心中,它又是什麼樣的存在?請簡述原因。
有聲書的出現有它的脈絡:小時的英語卡帶,長大了學日文韓文的CD光碟,或是説故事給孩子聽的陪伴神器,都是大家心中的「有聲書」吧。還有一個是出版品紙書附帶的光碟,可能是書裡的補充或是加值產品。至於我,最早聽過一點相聲,如果只用「聽」的,沒看過現場,這種咬字異常清晰、玩起文字與聲音的藝術,也是一種享受。近年則是聽聞Benedict Cumberbatch朗讀二戰期間情書的那段影片,以及諸多歐美演員投入有聲書,打開了有聲書的世界。
Q2:可否談談製作有聲書前,團隊做了什麼準備?歷時多久推出第一個有聲作品?迄今印象最深刻的有聲書製作經驗是哪一本?為什麼?
「聲音經濟」開始在台灣風行之前,podcast、youtuber、Netflix、Amazon的audible等不分純聲音或影像的載具,都是我們的調查範圍;包括製作的成本與環境,該建錄音室與否、是否與製作方共享版權、作者本人親念或由他人來念、又該到哪找朗讀者、選擇哪些品項、翻譯書的授權金,以及該如何行銷有聲書都是要做功課的。推出第一波有聲書《鼠疫》、《動物農莊》、《異鄉人》、《皮克威克奶奶》之前,大約花了超過半年的時間做功課。
台灣的有聲書浪潮剛開始,每次的製作都是做中學的寶貴經驗,都有嶄新的體會,其中印象深刻之一的是「姆米全集」。對於「姆米」這樣的精靈,該用什麼樣的聲音性質去定調他,再加上考量到「姆米」作者的世界觀,有其烏托邦的想像,不全然是「童書」的結構——在角色繁複的情況下,朗讀者如何定位「姆米」,再去思索他的家人、朋友的聲音個性,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
Q3:之前是否有相關產業的職涯經驗?對現在有聲書選品/製作過程有助益或影響嗎?
不曾有過聲音製作的經驗——因此,製作時從朗讀者身上學習了不少,最直接恐怕是回饋到紙本書的文字上,什麼時候得讓文字口語化,何時可以更文學化。當然,也是再次有機會追問自己,這本書究竟是要賣給誰?它可以有更好的表現嗎?另外,就是文本有聲化時,可以做點變化,形成不同IP,像是《29張當票4》的有聲書,作者秦嗣林親身說書,變成作者直接向聽眾說故事的方式,等於重新創作,就滿迷人的。
Q4:就您所知,台灣有聲書發展目前最需要克服的難題是什麼?接下來台灣有聲書最有趣或最值得注意的變化、發展為何?
價格可能是關鍵。大環境裡有不少免費且品質也水準俱佳的作品,但出版社投入成本不低的情形下,該怎麼讓讀者下手親近有聲書,在價格與普及度上抓到平衡,是重要關鍵。再者,就是影音的產品眾多,如何在讀者一天有限的時間裡占有一席之地,恐怕也會是得思考的面向。
目前台灣有聲書在書店通路,以及影音課程平台皆有銷售,我好奇的是,讀者傾向到哪裡購買:有聲書的產品屬性是靠近原本購書的消費者,或是可以開發影音課程平台的消費者?或是沒有區別?那麼有沒有可能回過頭擴大「書」的市場,無論紙、電或有聲。
Q5:您認為聲音具有多大的力量?製作有聲書的初心是希望傳達給讀者什麼意念?
聲音可以改變空間,滿神奇的,如果一個單調的房間播出音樂,肯定會改變氣氛;上班的路途上聽一本書,一天的元氣都充滿了。有聲書釋放雙手與雙眼,在眼球疲憊之際,也有機會親近閱讀與知識,有聲書就是途徑之一。再者,有聲書也是一種「演出」,如果我們熟悉的作品用聲音來「讀」,與用文字體會有什麼不一樣?歡迎讀者用不同的情懷來感受。
Q6:若撇開成本,最想將哪部(或哪位)作品有聲化?預想的配音人選或做法?選這個作品的原因是什麼?
未來,期待製作從原生「有聲書」出發的作品,相信較之目前的有聲書作品,會是另一番挑戰。再者就是想嘗試技術面的更新,像是「黑暗元素三部曲」,小說大師菲力普・普曼的經典代表作,是跨越年齡層的驚人故事。縱然已有影集、電影改編在前,其中有人物、守護精靈等角色,如果只有中文版聲音演出,能不能呈現這部作品的精采與世界觀?是有機會想嘗試的有聲書。
Q7:請簡短分享麥田 2022年有聲書發行方向,以及自己最想在2022年完成的一件事?
推出有聲書不久後,我們發覺童書的有聲產品是其中一項主力,它的好處包括親子共聽,建立家庭話題,或是聆聽已閱讀過的紙本書,做為重複學習的方式等,因此,有聲童書是未來想耕耘的重點之一。2022年預計的品項包括《小偵探愛彌兒》、《給孩子的臺灣妖怪故事》等作品,期待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拓展想像力,接近故事。
Q8:請推薦三~五品國內外聲音商品(有聲書/有聲課程/ASMR⋯⋯)給初入門的有聲書聽眾,並留下一句想對他們說的話。
或許是好奇,或許是求知欲,踏入有聲書世界的原因有很多可能,無論如何,都希望有榮幸和讀者一起開展聲音的旅程。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