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電子書|有聲書

【八旗文化專門店】誰來創業?專訪連續創業者李偉俠

  • 字級


前言:

新創的世界,存在著一個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的幂定律,投入的人,前仆後繼,但結果卻總是呈現著不正常曲線,收穫,贏者全拿。同領域互為競爭對手的新創者,必須是位居第一、第二,才能勝出,若非取得這樣的成果,哪怕只是落後一點點,都有可能墜入曲線的底端。

李偉俠談及新創、創業,他是這麼說道。


 

八旗財經(以下稱「八」):從十多前的金融海嘯,到這兩年疫情衝擊,市場中的公、私部門,乃至於每一個人都受到影響,更不用說我們即將面臨可預見的氣候、能源危機。我們很好奇,在多重危機衝擊的世界中,您懷抱什麼價值觀與初衷,能一直在您深耕的領域(創業,以及推動、投資、輔導新創)中堅持下去?

李偉俠(以下稱「李」)我第一次正式創業是在2012年,跟我兩個哥哥一起合夥。在這之前,我也做過很多其他領域的嘗試,在美國念過博士班、也在政治圈、媒體圈工作過。我在老闆眼中一定不是「穩定性」高的員工,因為我非常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再加上後來開始對商業有興趣,所以走著走著,就嘗試了創業。

對於創業,以及推動、投資、輔導新創的熱情,就是從第一次創業中更深確定的,雖然那是一次慘敗的經驗。


像是走在一個很深的隧道裡,這個隧道密不透光,

我不知道終點在哪,也不知道自己哪時候才可以走出來。


 

八:可否談談這次「慘敗」的過程?

李:當時創立的公司定位,設定研發教育領域相關的app,我們推出讓考生可以在線上練習考古題的應用程式。考題領域從產品設計初始定位為國考,後來擴及國高中升學考試,以及多種證照考試等。

但是試了一陣子後,發現考生不太為這樣的產品付費,所以我們重新定位產品,將消費者從考生轉向學校、補習班、授課老師等,但效果仍然不彰。

不過另一面,我們是有募到資金的,兩次在美國和台灣募資,一共募到約美金150萬,是不錯的成績。也是因為有這兩次資金注入,公司還得以運轉了3年,到2015年為止。

 

八:決定結束公司的過程,當時心境是如何?

李:消費者定位經過兩次轉換後,並沒有在實質收益上呈現出來,投資人對我們公司也就逐漸失去了信心,因此當再遇到需要資金注入時,需要再進行第三輪募資的時候,就已經吸引不太到投資人的意願。

當時背負的壓力,即便過了多年還是歷歷在目,非常痛苦,愧對投資人也愧對公司。公司規模有一、二十個人,每個月要燒掉幾百萬,後續的資金又沒有著落,感覺自己像是走在一個很深的隧道裡,這個隧道密不透光,我不知道終點在哪,也不知道自己哪時候才可以走出來。

就結果來看,第一次創業的結果,一敗塗地,從2012年算起到2015年結束公司為止,3年間,我幾乎傾家蕩產,收掉公司後,一切歸零。


創新是「複雜適應系統理論」


 

八:這次的經驗是如何與後來扶植新創的輔導、講師、創業教練等身分接軌?

李:創業,或說是廣泛的新創領域,只用結果論是太武斷的評論,創辦人自己有時會有很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經驗。就算是Netflix的創辦人Reed Hastings,也認為自己第一次創業不夠「成功」,因為管理沒做好,所以雖然他把第一次間公司賣掉後賺了不少錢,但心中對管理不夠完善仍有遺憾。

許多產品最終失敗的新創團隊創辦人,也會清楚自己學到什麼。我第一次創業雖然是慘敗出場,也做到了一些事,例如,有成功募到資金,產品也確實有做出來。公司結束後我很想分享這些經驗,後來出版關於募資簡報和實戰技巧的書。接著陸續有單位找我去講募資簡報和新創產品開發相關課程。從這角度切入,我才逐漸有講師和新創業師的身分。

後來我第二次創業和我太太做了幫助專業譯者提高生產力的雲端服務 Termsoup,這次沒有募資,做了幾年之後就損益平衡,國際使用者也佔了七成左右。這對我而言也是非常寶貴的經驗,總算做出尚可存活的產品。也因為這個經驗,讓我有動力出版第二本書,講如何從零到一開發創新產品,並能在市場上有初步的立足。

能分享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其他創業者,也是我更深化對創業的熱情的原因之一。我一直覺得如果我自己創業成功,也只是我自己的成功,如果把知識分享出去,可以讓更多人做出很棒的產品並幫助其他人,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失敗不全然只會帶來壞的影響,一個人搞垮過一間公司,絕不會想再搞跨第二次。所以我的分享或授課,多數是在幫助其他創業者,如何盡量避免踩很大的雷、避免跌得太重。雖然新創不可能不撞牆,撞牆才能學習,但我可以幫助人摔的輕一點,或是就算摔重了一些,也還有餘力站起來。

李偉俠著作《新創募資教戰: 如何讓投資人不想錯過你》

李偉俠著作《新創募資教戰: 如何讓投資人不想錯過你》

  
李偉俠著作《創新產品鍊金術:獲得第一千個鐵粉客戶,打造不敗產品》

李偉俠著作《創新產品鍊金術:獲得第一千個鐵粉客戶,打造不敗產品》

  

 

八:在多年輔導學生、青年人,投入新創或是創業等領域的經驗中,有沒有觀察到什麼普遍現象:例如對新創有怎樣的期待、迷思、所懷抱的動機……?其中,大多欠缺怎樣的專業素養或思維?或是,亦有十分適合新創的共通性與優勢?

李:優勢固然是有,我觀察到許多對新創有興趣的學生,學習能力都蠻好的;至於迷思,能談及的面向就比較廣。

新創圈不適用線性思考,因為創新是「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我在為布萊德.費爾德(Brad Feld)與伊恩・海瑟威(Ian Hathaway)合著《新創社群之道》(The Startup Community Way)一書撰寫導讀專文,書中有提及這個概念。

在「複雜適應系統理論」中,投入和產出是非線性的,任一節點都可能改變發展。你可能投入100分,回收的也是100分甚或超過;但也可能,回收0分、50分、60分……結果沒有辦法準確被預測。

多數正在嘗試新創的學生或初次創業者,思維模式比較容易在一個線性的系統上,好比一個人他想創業,可能認為做出一個產品或寫好一個程式,就是創業了。或者認為一個好產品推出之後,自然會有人使用和買單。但後續有資金、管理、產品定位、銷售模式…….等很多問題,任一節點都可能對發展路徑產生不成比例的改變,這都是創業者必須面臨的處境。


學騎腳踏車沒有不摔倒的,就算繞了一圈,

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新創,也是好事一件。


 

八:對這個迷思的建議調整心態為何?

李:我並不建議第一次創業就玩得太大,去募資或借款,接著註冊公司,然後就「創業」了。這當中有一個陷阱,有可能你只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我遇過很多學生只是因為不想待在為圍牆內做著重複的事,例如考國考、去大企業。但排除「不要的」,並不等於剩下的答案是「想要的」,我建議應該要多方嘗試。去待一個小型的新創公司,試著負責一個專案;也試試大型企業,可以學到整個企業是如何運作的。累積一定體驗後再冒一些風險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另外,在學校讀書考試和創業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前者努力通常都有收穫,後者努力不一定有收穫,這也是學生需要花一些時間體會的。我曾聽過學生跟我貌似抱怨地說過,「老師,為什麼我這次參加比賽沒有得名呢?前幾次都有啊?」我就和他解釋複雜系統和線性系統的差別,創業不等於比賽,比賽得獎也不等於創業會成功。

現在有關新創的比賽很多,政府也投入不少資金鼓勵創業,單次比賽獎金上看百萬的都有。其實現在公私部門都提供不少好資源,獎金可高達百萬,對許多早期創業者,這已經是一筆大錢了!

因此我也很希望學生能了解現在他們的機會和資源真的比以前好很多。並且也希望他們能學習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也是和在學校念書很不一樣的事,就是他們得要為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負責。在學校我們很習慣老師會給一些標準答案,連帶學習創業這件事情,也比較容易期待學到一些標準答案和正確的指導。但創業路途上沒什麼標準答案,要負責的人也永遠只有自己。

學騎腳踏車沒有不摔倒的,就算繞了一圈,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新創,也是好事一件。雖然講「認識自己」有點老生常談,但認識自己的過程是真的無法避免。

我想給的最後一個建議,就是有機會和在風險可控制的範圍內,還是可以多嘗試,也不用太害怕失敗。會讓人遺憾的不是失敗,而是從沒嘗試過。

我在新創圈後來結識的人,都說過同樣的話,「就算失敗,還好是試過了,這樣就沒有遺憾;而且在試的過程中,感覺自己真正活著。雖然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壓力會很大。但很確定自己正在試著完成些什麼,那種感覺是真的很棒。」


創造文明的人:席德梅爾回憶錄——將6000年人類文明史裝進電玩裡的傳奇遊戲設計大師

創造文明的人:席德梅爾回憶錄——將6000年人類文明史裝進電玩裡的傳奇遊戲設計大師

  
你不該為創業受的苦!:創投法務長教你開公司、找員工、財稅管理、智財布局與募資

你不該為創業受的苦!:創投法務長教你開公司、找員工、財稅管理、智財布局與募資

  
人脈變現:建立共好網絡,讓別人看見你,也讓機會找上你

人脈變現:建立共好網絡,讓別人看見你,也讓機會找上你




 

Termsoup 共同創辦人、矽谷 Enlightouch Inc. 共同創辦人、美國傅爾布萊特學人 (Fulbright scholar)。連續創業者、創新創業課程與募資簡報講師,與程式設計師。授課及輔導對象包括經濟部、工研院、資策會、KPMG 安侯建業會計事務所、中華電信、台灣大學等產官學單位。曾著有《新創募資教戰》一書。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網紅真的這麼好當嗎?

網紅看似光鮮亮麗,但在享受名氣帶來的紅利之餘,也有潛藏的危機與不為外人知的辛苦

5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