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談及許多面向,各種不同的愛,以及因為生命最原初的「分離感」產生的各種不同匱乏與需求;佛洛姆在心理學論述裡使用有詩性的語言,告訴了我們:「所以人的最深切需要是克服分離狀態,離開孤單之牢。」孤單之牢裡,關押著誰?佛洛姆一一點名,酗酒、吸毒與性愛都是為了克服孤單感,也是對於孤立問題的一部分解答;人們為了不再孤單,所追求的狀態,他統一稱為「共生合一」。在裡面,出現了許多極端的狀況,佛洛姆特別提起其中兩種,一是共生合一的被動形式:「屈從」,它有一個醫學術語是「受虐狂」(Masochism)。受虐狂者用來逃離心中無法忍受的孤立感和分離感的方法,是讓自己成為另一個人的一部分,讓對方指揮他、引導他、保護他;這個人就像是他的生命、氧氣,當然也可能是神。藉此,在他無法抵達的某處應許之地外,至少也不孤單,佛洛姆提醒我們,「這樣的人並不是獨立的人,沒有完整性,甚至還沒有完全出生」。共生合一的主動形式是「支配」,對應於受虐狂的心理學術語,便是「施虐狂」(Sadism),他們躲避孤單的方法,是讓別人成為他的一部分。
這讓人想到過去幾年被廣泛討論的「PUA」(Pickup Artist)現象,透過精神上的控制,從簡單的搭訕到危害身心的施虐,大都可以被納入廣義的「PUA」,不管是「PUA」或是受虐狂與施虐狂的關係,它們往往與性慾摻雜在一所。因此有時看起來,很接近SM中的主人與奴隸,不相同的是它們往往沒有停損,只是單向的一方命令、剝削、傷害和羞辱,另一方承受。施虐狂也好,「PUA」也好,佛洛姆的評論對兩者都很實在受用:「(受虐與施虐)現實層次差別很大,但更深刻的情緒層次上,兩者的差別就不大了,施虐狂對受虐狂的依賴不下於後者對他的。」他們都是一種沒有完整性的融合。
《愛的藝術》告訴了我們,渣不是強大、痛不是力量,它們反而來自貧弱。「一個男生如果在感情上還沒有脫離兒童階段,男性性格特徵因此被削弱,他就會極其強調在性方面的陽剛,以此彌補缺憾。在男性氣質癱瘓得更加極端的情況,施虐狂會成為男性氣質的主要替代品(一種倒錯的替代品),如果女性性慾弱化或倒錯,就會變形為受虐狂或者佔有慾。」於是,這些當然都不是成熟的愛,甚至任何一種愛,佛洛姆從反面定義愛:成熟的愛絕對與「共生合一」不同,它必須由兩個完整的人,以保有彼此為前提,完成結合。
雖然《愛的藝術》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作品,如今讀來只更醒世,一點也不過時。它隔空回應了「PUA」的心理現象,也從母愛的關係中,間接告訴了我們「媽寶」的前世今生。畢竟在所有的愛裡面,幾乎只有母愛是無條件的:「我被愛只因我是母親的孩子」;然而不管是何種愛,他也不忘提醒我們「一生只愛一個人」,聽來浪漫,卻可能不是愛。「大部分人相信愛是由對象構成,不是由能力構成。如果一個人只能愛一個人,卻對其他人、對世界不關心,那麼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一種擴大的自我中心主義。」母愛也是如此,一個女人只有在真正能夠愛的情況下,將愛擴及丈夫、其他小孩與其他人類的情況下,才可以真正成為懂愛的母親。「不能以這種方式去愛的女人只能在小孩幼小時當一個溺愛的母親,但不能當一個充滿愛的母親。」母親越不能放手,孩子越不能成熟。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學著跨越,從「因為我被愛,所以我愛」,到真正理解「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我們聽過太多故事,以愛為名告訴你:我是為你好、我可以為你付出一切、你只愛自己不懂愛人……於是,愛變成了大演算法與競價市場。《愛的藝術》也是愛的釋疑,關於愛與付出。佛洛姆說:「有些人把給予視為一種自我犧牲,因此是一種美德。他們認為,正因為給予是痛苦的,所以才應當給予。給予之所以是美德,正因為犧牲是美德。給予並不是為了領受,給予本身便是狂喜。」多麼直接的告訴你,請不要把付出上綱成「為你好」或「交換條件」,如果覺得痛苦,就先不要。誰叫人們總是誤解愛的主要問題是被愛,而不是去愛。以及,再次跟佛洛伊德說聲失禮,在他的觀念中,自愛即是自戀,是力比多轉向自身的結果。佛洛姆卻肯定自愛,這也成為他的理論中,被後世推崇的一大特點。「#愛自己」標籤總是褒貶各半,罪惡感來自:好像我們有多愛自己,就會多不愛別人,越自愛越自私。他說,一切正好相反,能夠愛他人的人,對自己更具有愛的態度。自私的愛才更可能將力氣都放給他人,過分關注他人,往往並非出自太愛,而是人總以這種方式彌補自身沒有愛的能力(比如控制與溺愛)。
佛洛姆的愛是藝術論,這不是指它不科學,相反的,是強調面對藝術更應該專注與有系統。任何藝術形式,不論雕刻、音樂與創作,如果只是等待趣味或靈感,才去發動,永遠只能成為嗜好,無法成為專家,愛也是如此。佛洛姆以藝術創造論,試圖對抗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卻不是資本帶來的進步與財富,而是減少的創造性思考與變得千篇一律的價值觀。世界向前,經濟與科技的成功公式,竟讓人們忽略某些依然存在(卻不再珍貴)的事物,比如人們開始忘記,真正該推崇的是具有傑出精神素質的人,傳授做人的態度,應該優先於傳播知識。
以愛為名,世界滿布愛的迷障。真正的愛,雖然需要經過學習、校正與辨認,可你總不難讀懂《愛的藝術》裡,那座依然為人亮著的霧中燈塔,燈光照亮過往、燈光朝向彼岸——成熟的愛,可能辛苦,卻沒有人該為此痛苦。
作者簡介
1987年生,台灣台中人。 摩羯座,狗派女子。
無信仰但願意信仰文字。東海大學中文系、中興大學中文所畢, 目前就讀成功大學中文博士班。 曾獲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文化部年度藝術新秀、國藝會創作補助等獎項。2015年出版首部散文《請登入遊戲》, 2017年出版《寫你》, 2020年出版第三號作品《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OKAPI專訪】散文是「看自己」和「怎麼被看」的遊戲──蔣亞妮《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