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這個時代,我們為何重讀愛的藝術】愛,究竟如何可能?——重讀佛洛姆《愛的藝術》

  • 字級

我還住在法蘭克福時,工作地方位於西區(Westend),那是這座城市傳統上最多猶太人居住的地方,小小的一區,在威瑪共和時期許多一流的猶太知識人在此相會,密度之高,無法不讓人驚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的哲學家霍克海默、阿多諾、班雅明、羅森楚維格(Franz Rosenzweig),神學家布伯(Martin Buber),社會學家勒文塔(Leo Löwenthal)、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等等都在西區出沒,這些名字只是那麼多偉大頭腦的一部分,我還可以一直列舉下去。

不過,有一個名字常被忘記,卻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家。如果我們要寫一部《法蘭克福思想史》,絕不應忽略這位從心理學角度為早期社會研究所帶來許多理論貢獻的法蘭克福人:佛洛姆(Erich Fromm)。

我會注意到佛洛姆與法蘭克福的關係,是因為我辦公室旁邊有一座極大的猶太教堂。就在教堂旁路口角落,有一間不起眼的小公寓,利比希路(Liebigstraße)二十七號,那就是佛洛姆的故居。天氣好時,我時常帶了三明治在這公寓旁的小公園午餐,那裡為了紀念這位在法蘭克福出生的心理學者與哲學家,命名為「佛洛姆廣場」(Erich-Fromm-Platz)。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電子書)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電子書)

就是那時,我去買了他最暢銷的代表作《愛的藝術》,坐在其故居旁,一頁一頁翻著。很快便讀完了這本小書,每一頁都劃了線,從好多不同角度重新檢視原以為自己已經熟悉的主題:什麼是愛?愛對人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愛?或者說,如何能有愛的能力?讀完後心想,難怪這本書自一九五六年出版後即如此暢銷,其引來的迴響不僅限學術界,因為作者在一本小書裡與哲學、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豐富理論對話,能以流暢清晰文筆書寫理論觀察,又有許多獨特洞見,讀來確實啟人深思。

佛洛姆以心理學者的角色,定義了他的學術地位。但是他知識養成的起點並非心理學,一開始他對自身由來的猶太文化極感興趣,希望研究猶太經典。後來,一九一八年進入法蘭克福大學讀法學,一年後轉往海德堡讀社會學、心理學與哲學,但仍醉心於猶太經典。後於一九二二年,以一本結合其社會學專業與猶太研究的論文《猶太律法:離散之猶太文化的社會學研究》(Das jüdische Gesetz. Ein Beitrag zur Soziologie des Diaspora-Judentums)取得博士學位。

從這個學術起點來讀《愛的藝術》,更能知道他的關懷。佛洛姆遺作管理人、德國精神分析學者富恩克(Rainer Funk)表示,在求學時期,佛洛姆那麼醉心猶太研究,包括其博士論文的主題都與猶太人相關,是因為他想回答這個問題:除了那些具有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組織以外(例如國家、學校、律法、家庭等),是什麼無形的東西,使得猶太人離散各地,卻能強烈地彼此認同、結合成一個整體?也就是,個體(Individuum),如何在社會中凝聚成比個體更大的存在者?

在海德堡求學時期的佛洛姆(Rainer Funk 提供)在海德堡求學時期的佛洛姆(Rainer Funk 提供)

後來,佛洛姆雖走向精神分析與社會心理學,但是我認為他始終沒有忘記在猶太文化的研究中提出的問題。正因如此,在《愛的藝術》中可以讀到這樣的字句:「渴望人際融合是人的生命中最強有力的渴求。那是最基礎的激情,是驅使人類相聚的力量……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他仍然在思考人結合成一個更大的整體是如何可能的,而此時他的分析對象是愛,愛使得人類與一個比他更大的世界發生連結、產生關係。所以他開章談愛的理論時,說明人出生、被拋到世界上、成為與他人分離的個體、努力想克服這孤單的牢獄。而這種想克服分離的欲望,就是愛。哲學家特拉夫尼(Peter Trawny)在其《愛的哲學》(Philosophie der Liebe)一書的第一句話就這樣寫著:「我開始了。我開始於愛。愛是開端……只有愛才是真正的開端。」也可以與佛洛姆的「愛」呼應。愛使人類得以作為人類而存在,使人得以「開始」。太初有愛。

「人獨處不好」,聖經也這麼紀錄。我們都知道不好,可是要克服這樣的分離、孤單,談何容易?對佛洛姆來說,愛不是一見鍾情,不是感受,不是天生就會的事情;愛是一種藝術,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門技藝。如果書法、繪畫、烹飪、彈奏樂器、醫療、木工、寫作等,都是必須不斷操練才可能精進的技藝,且可能付出所有心力,終生都不可能達致完美,那麼我們憑什麼相信,我們天生就能掌握愛的技藝呢?你不可能一開始就能愛人,你必須主動去掌握有關愛的理論以及實踐的方式,最後才能鍛造自己成為愛的能者。這一整本書就是在說明,為什麼愛不是一種感受,而是藝術/技藝,是一種必須學習、不斷提升的能力,以及這樣一種技藝針對不同對象(例如兄弟、伴侶、神、父母等,甚至必須愛自己)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愛的藝術》篇幅不大,但細節還是不少,因為愛與愛人本就不是簡單的事。但這不是一本愛的教戰手冊——如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那本同名的《愛的藝術》(Ars amatoria)。佛洛姆的寫法是細緻地闡述愛的各種元素、各種對象、理論與實踐的面向等,讓讀者知道,要能夠愛人必須完成這麼多理解與訓練,這是一個多麼可貴的能力。

這也不是讀完一次就能拋之腦後的心靈雞湯,至少我自己多次閱讀,每次都有收穫。讀新版中譯版也是愉快的體驗,此版本比之前我閱讀的德譯版多了美國精神分析師彼得.克拉瑪(Peter D. Kramer)的導讀以及三篇佛洛姆基金會的附錄文章,更加有助讀者理解佛洛姆的生平及學說。

六〇年代許多學運份子在試著重新探索個體與他人,與社會、家庭、國家,甚至與超越性存在者的關係時捧讀此書,而且不只六〇年代,我相信每一個世代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回答自身關切問題的可能。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對「經典」的其中一個定義是:「那些你經常聽人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我想佛洛姆這本書出版六十五年後,確實符合這樣的定義。六十五年來,每一代的人都在重讀它,或許也因為,要學會愛這門技藝真的太難,我們總要不斷再拿起這本書,自問當初第一次讀它時學到了什麼,現在又忘記了什麼。


  延伸閱讀  
【這個時代,我們為何重讀愛的藝術】愛,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 ——從1982年初讀《愛的藝術》,到2021年五讀《愛的藝術》
【這個時代,我們為何重讀愛的藝術】愛情握緊就變黑暗,想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讀《愛的藝術》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高雄出生,苗栗、臺南長大,後移居臺東。曾在政大外交學系、政治學系及德國魯爾波鴻大學哲學研究所求學,曾獲政大補助研究生赴國外短期研究、國科會/德國學術交流總署博士生赴德研究進修、國科會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等學術獎助,以研究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政治思想獲政大政治學系博士學位,並於德國進修期間獲歌德學院C2級語言考試檢定證書。現任職外交部,曾派駐德國,現駐於奧地利,對於歐洲德語區的思想、文化、語言、政治、文學、社會議題是著迷的閱讀者及書寫者。

作品有《德語是一座原始森林》(臺灣商務) 、《爭論中的德國》《邪惡的見證者》(天下雜誌)、《美茵河畔思索德國》(春山)、《萊茵河哲學咖啡館》(聯經)、《維也納之心:疫情時代的德語筆記》(菓子文化)等。此外,曾獲2018年及2019年人權新聞評論獎,曾入圍2019年台灣文學金典獎,並獲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羞昂媳婦專區

    最懂媳婦無奈、太太感慨、媽咪不愉快的上羞下昂情海無上師特別專欄,解媳婦的苦與痛!!

    1609 2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羞昂媳婦專區

最懂媳婦無奈、太太感慨、媽咪不愉快的上羞下昂情海無上師特別專欄,解媳婦的苦與痛!!

160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