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昕詠(遠足文化主編)
《蝸牛教我慢慢活》一書在洽談引進之初,由於原書封面及內頁插畫分屬不同版權擁有者,因此我們花了數個月時間逐一進行確認。其間編輯曾思考與台灣插畫家合作,為本書重新繪製插畫;但是對此,作者提出了一份詳盡的要求及說明:包括插畫中蝸牛螺紋的圈數,甚至是觸角端頂細眼粒的顏色等,皆希望與「她的」蝸牛外型吻合。
這些條件,難倒了我們這群對軟體動物(更何況原生於北美的「白唇林蝸」)素無所知的編輯。但是作者為什麼這麼堅持?蝸牛不就是蝸牛,何來如此巨大的差別?
直到靜下心來將這本小書讀完,你將會發現插畫中呈現的不只是「一隻」蝸牛。而是作者記憶深處、獨一無二的「我的」蝸牛。
在這本榮獲布羅獎章、國家戶外書籍獎、圖書館期刊最佳好書等殊榮的作品中,作者伊莉莎白.貝莉(Elisabeth Tova Bailey)透過溫暖幽默的筆調,將自己患病期間與一隻小小蝸牛相遇相處的奇妙體驗記載下來,從最初的心生惶恐、害怕自顧不暇,到其後協助布置適宜「蝸居」的水族箱、大量閱讀相關書籍,進而從這位新朋友身上,學會透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和世界。
觀察蝸牛,是作者在近20年的生病期間其中一年的事。她將這則故事和一些晚近所讀的科學文章融合為一,為創作本書所做的研究和漸進的寫作過程,恰恰符合書中主角的緩慢步履,而且同在夜間進行;作者再次發現自己隨循著蝸牛的腳步,深入牠的生命。
在書衣的設計上,我們希望與英、美、德、韓等各國版本相似,以自然清新的手繪風作為基調,再因應中文的書寫方向,考量右翻書的閱讀動線,作在地化的微調。原書封的底紋,像是一片暈染開來的淡彩,台灣版亦採用了雷同的表現手法,同時自花式英文(歌德體)借用靈感,希望運用優美的曲線突破中文過於方正的形態與限制。
此外,在內封的設計上,井十二構思了「隱藏版」的小趣味。我們選用四色印刷效果不錯的大亞時尚卡,在上面透過珍珠箔試圖表現月光下蝸牛爬過的,曲曲折折的黏液痕跡。時尚卡與一般灰銅卡不同,在它的紙漿混合過程中,似乎加入了某些有助光線反射的元素,因此當內封在燈光下微微傾斜時,整個平面就像月夜裡閃著細小光芒的碎石子路。
打開內頁,讀者將發現本書內容的文字排版並非以成段的概念完成。為了讓讀者能充份感受到貝莉精煉的寫作風格,井十二嘗試以詩體的排列方式,將一行行文字斷句成錯落的雨絲,滴滴落在下方頁碼處的小蝸牛身上,令人感覺到每一跨頁都是一個對自然環境的聯想。
本書的書口處,為了呼應書中提到有關蝸牛夜半將作者信紙啃出一個小洞的內容,我們使用了不裁邊的設計,希望頁緣刻意的鋸齒裁邊,能與蝸牛齒舌咬食的齒痕相互呼應,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放慢腳步,親手用美工刀將相連的頁緣逐一割開,與本書共享一段美好的「慢時光」。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