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 本月大人物 /

活著的喜悅與感激——詹姆斯.哈維.康斯勒《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 字級


(圖/CharlieSamuels.com提供)

詹姆斯.哈維.康斯勒(James Howard Kunstler)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1948年出生於紐約市,父母親是猶太人,在他八歲時離婚。生父做鑽石買賣營生,而康斯勒大部分的童年是跟母親和繼父度過。因為每個夏天都會被送至新罕布什爾州的男孩夏令營,令他非常熟悉小城鎮的生活精神,這個非都市生活的經驗,也成為他日後許多作品的基調。目前仍居於紐約專職寫作。
從他的幾部作品
《Home from Nowhere》《The City in Mind:Notes on the Urban Condition》以及《沒有石油的明天》中,他大膽碰觸美國的禁忌話題,即「後石油時代」;他認為:未來世界的命脈並不掌握在充滿高樓大廈的都市中,而在加強連結小城鎮與鄉村。《只來了一半的末日》正是他對「後石油時代」的想像,結合了他所深信的小鎮精神,與人性善良。


Q1. 您是從何時開始思考石油缺乏,以及現代人太依賴石油這件事?
康斯勒:我寫過幾本關於美國郊區地帶徹底崩壞的書(大多數美國人都住在郊區),顯然到頭來,大家都會遇到所需石油耗盡的問題。1990年代中期,那代在石油業工作的資深地質學家退休之後,其中有些人發表了他們對於石油業命運的看法,就是佐證。

Q2. 如果沒有石油,您自己最懷念的會是什麼?不可否認,石油帶給我們的生活太多便利,而您在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提到,除了便利之外,若沒有石油,人們最想念的是秩序或正義——因為石油的存在與消失,是如此廣泛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康斯勒:我最懷念的是穩定可靠的供電,要暖要涼按一下按鈕就行了,還有現在一年四季都買得到的各種食物。

沒錯,我預見司法機關會隨著經濟惡化,各級政府破產而分崩離析。一旦思考了石油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意義無遠弗屆,從食物供給到社會秩序,影響力遍及日常生活的每個部分。

Q3.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創造了一個略帶靈異性質的角色——約伯弟兄——以及他所帶領的教團;什麼原因使您設定了這樣的人物?在失去石油之後,世人對科技的信仰顯然將會轉回宗教上,但書中人物對信仰是有兩方意見的?(深信信仰力量的約伯,以及失去信仰的羅倫牧師)
康斯勒:我想點出這樣的經濟社會崩壞,會讓普通人氣餒沮喪,並深深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在我的著作裡,科學與科技辜負了城鎮居民,人們開始全面質疑關於進步、經驗主義的「現代」心理狀態,以及「啟蒙」的智識包袱。為了與此對比,我書中描述的宗教教派似乎就生活在一個再度著魔的世界,具備了超自然的特色。我並沒有選擇支持哪一個團體——我感興趣的其實是這兩造間的緊繃張力。

Q4. 書中有一群想要尋回正義的人,以及另一群占地為王的「惡棍」,在政府失效之際,各地動亂程度不一,某些時候人們甚至必須以暴制暴。在創作這些情節時,您自己相信的是什麼?您對失去石油的世界,是樂觀或悲觀呢?
康斯勒:我並非徒具意識形態的和平主義者,我是個實際的人,有時候暴力是無可避免的。這幾本小說裡,正義與法制的缺席是最大的主題。至於真實(非虛構)的未來,我相信世界各地仍會有相當可觀的衝突,但大多數僅限於在地衝突,就如我作品當中所描述的。有些地方會比其他地方更適合居住。

Q5. 您想透過小說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向讀者傳遞何種訊息?或思考哪些議題?
康斯勒:隨著歷史演進,生活的狀態會改變,變化或許讓人震驚,但並非世界末日。我這幾本書裡「別有用心」地了描繪一個魅力十足、引人入勝,同時也有問題的未來世界。在《只來了一半的末日》中,人們過著十足在地的生活,與鄰居肩並肩處理重要的事情,社區節慶取代了舊時的電子娛樂,大家享受自己演奏的音樂,再也不是機器(特別是汽車)的俘虜。大自然漸漸復原,人們也樂於與自然更親近,既然玫瑰香味不再被汽車廢氣所掩蓋,人們更是情不自禁地嗅聞著香氣。我這些作品的核心,皆為活著的喜悅與感激。


〔詹姆斯.哈維.康斯勒作品〕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
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
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
World Made by Hand
World Made by Hand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End of Oil,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
The Long Emergency
Home from Nowhere: Remaking Our Everyday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ome from Nowhere: Remaking Our Everyday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ity in Mind: Meditations on the Urban Condition
The City in Mind: Meditations on the Urban Condition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讀《沒口之河》,去一趟知本溼地

    人文與科學的交會、自然與社會的交會、小敘事與大敘事的交會;歷史與詩的交會、土地與水的交會、流動與凝滯的交會。在這個偶然的歷史節點,翻開《沒口之河》,讀者將踏入一片越陷越深、難以拔足的溼地。

    1148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讀《沒口之河》,去一趟知本溼地

人文與科學的交會、自然與社會的交會、小敘事與大敘事的交會;歷史與詩的交會、土地與水的交會、流動與凝滯的交會。在這個偶然的歷史節點,翻開《沒口之河》,讀者將踏入一片越陷越深、難以拔足的溼地。

11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