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性平閱讀.閱讀性平

不管在婆家或娘家過年,男人都是「去別人家看熱鬧」?讀《憤世媽媽》+《身為媳婦,我想說》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選舉前,多位政治人物輪番對參與政治的女性提出各種攻擊,不管是「不婚不生孩子」或是「又婚又生孩子」都不對。看來,這個社會有任何問題都是女人的錯,怪女人最方便。朋友感嘆:「我們的社會期待女人像沒有孩子般在職場賣命,同時還要彷彿沒在工作似地全心養育孩子。

在這兩種極端的期望下,女性常有莫名的愧疚感,必須為準時下班對同事感到抱歉、把生病的孩子送到婆家娘家感到抱歉、無法自煮晚餐感到抱歉,甚至被伴侶抱怨花太多時間陪孩子而不是經營夫妻關係感到抱歉。

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朱瑞玲與博士後研究員劉蓉果,以「家庭效能信念」為核心概念,研究「侍奉父母」、「教養子女」、「夫妻相處」的三大家庭,結果發現:女性較擅長與子女、父母相處,男性則對自己的婚姻掌握度較有把握。這個研究很值得一看,我先簡略提出研究者的解讀,要讓丈夫回答關於孩子教得好不好、能不能跟父母溝通,他或許有點心虛;相較之下,和太太打交道?他蠻有把握的。

這研究結果真讓全天下的太太大笑三聲,「有把握」的事並不代表「做得好」,而女人覺得花心力與孩子、長輩周旋互動比較有心得、技巧好,也可能是夫妻溝通已經到了無效且憤世的程度啊!

前陣子有個也是家庭主婦的朋友告訴我,她在週末聚餐時,被在場一位男性問:「當家庭主婦應該蠻輕鬆的吧?沒什麼事要做。」她現場當機了,還來不及回嘴就被自己兩個年幼的孩子亂了心神,回家後覺得無比惆悵,我安慰她:「我們是不是該集資買張《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票給這些男人?反正我們也沒時間去看孔劉有多帥。」


我很清楚為什麼《82年生的金智英》要找孔劉去飾演那個木然的丈夫角色,畢竟多數人老公平日表現可能比金智英她老公還過分,長相更遠不及孔劉,如果不這樣選角,誰會想去看這部電影?

憤世媽媽

憤世媽媽

林蔚昀第一次用自來水筆畫出「憤世媽媽」的粉專時,我一邊看一邊笑,真是讓人笑到要流淚,沒想到讓眾位媽媽笑著笑著,就出版了(而且蔚昀還同時間翻譯、創作其他作品)。這就是蔚昀的能量,她總是在書寫,日常抱怨在她筆下當然沒有如鑽石閃閃發亮,別騙自己了,真實生活要女人為家庭奉獻的一切,只會鋪成滿地碎玻璃,外人看上去很美,卻無視你走得血淚斑斑。

蔚昀說自己是「憤世」,不是「厭世」。憤世和厭世不同,厭讓人有一種了然無趣的感覺,但是憤不同,有期待才會憤怒,憤怒了更能有動力去改變現狀、追求更好的可能,所以蔚昀就去畫畫了,畫出了一本書,寫出各種金句妙言,例如:「什麼時候都不方便的媽媽,就像天天被搶銀行」。


爸爸哄小孩睡覺的方式:身教。(圖/《憤世媽媽》內頁)


「等一下」大概是全體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我六歲兒子口頭禪也是「等一下」,兩歲女兒則會憤怒大喊:「現在!」每次我看到育兒書裡寫,小孩說「等一下」的理由很多,要尊重他們正在專注學習,難以被打斷的特性。好吧,孩子正在發展自我關鍵時刻,那我呢?我的「等一下」卻是自我被摧毀的時刻,因為我正在炒菜、掃地、摺衣服、幫嬰兒洗大便屁股,連郵差先生聽到我喊「等一下」,都反射回答:「不用等了,我幫你把掛號郵件拿上樓。」

如果不想等一下,就必須「交換」,例如我為了工作與上課進修,必須讓老公週六獨自育兒,但不知道從何而生的愧疚感讓我起心動念必須「彌補」他,所以跨下海口承諾,週日換老公放假。但話一說出口,我就想呼自己巴掌,不對啊,老公去上班時,也不會覺得必須「彌補」我,為什麼我會認為他必須有不受孩子打擾的假日,而我的放假休閒是去工作?這種奇怪心態不只我獨有,另一名媽媽朋友為了能在假日早上出門進修,和老公約定好,她下午會一個人照顧孩子,讓老公去運動放風。我們是不是不知不覺,把育兒當成自己必須「補班」的工作,而非伴侶協力的家庭事務了?

身為媳婦,我想說____:那些該為自己挺身而出的時刻,為什麼我說不出口?

身為媳婦,我想說____:那些該為自己挺身而出的時刻,為什麼我說不出口?

眼看讓眾家媽媽最煩心的農曆春節要來了,今年政府還貼心提早在小年夜放假呢,結果媽媽社群都在哀號,放假很好,但能不能規定不准提早回婆家過年?其實一個月前,我就把《身為媳婦,我想說》遞給老公,跟他說:「你沒讀完,我不回婆家過年!」已婚男人必須醒覺,結婚那刻就要把「我爸不是那個意思、我媽不是這樣想」這句話驅逐於腦海,因為說者隨意聽者傷心,有多少媳婦在餐桌上被婆婆說:「就剩下這點菜了,丟了可惜,我們一起來清掉吧!」洗完碗後走到客廳,發現自己切好的水果已經沒了,上班時還要接到婆婆打來的電話交代不太重要的家務事,因為他們覺得兒子的工作比較忙。


洗完碗回到客廳,發現自己切好的水果已經沒了...(圖 /《身為媳婦,我想說》內頁)


《身為媳婦,我想說》裡的生手媳婦思琳沒有蔚昀的憤世,她就像是金智英漫畫版。婚前,聽著男友描述媽媽跟著未來媳婦(也就是她自己)去逛百貨公司的場景,即便男友本身根本不想做這件事;婚後,收到婆婆送的禮物是一條圍裙,而且發現結婚前沒那麼愛回老家的老公,突然認為回家和長輩團聚是應盡義務;最要命的是,老公出發前說:「我會幫你的忙。」最後承認:「我實在幫不上忙。」因為,不管在婆家、娘家,男人被分配到的角色似乎都是「去別人家看熱鬧」。有些男人還會自覺委屈,認為父權社會的舊習無法靠他一人去推翻,向妻子抱怨:「你不想做就不要做啊,你以為我在旁邊很輕鬆嗎?我也很難受啊!

書中將女性必須在婆家做各種事「拿分數」的階段稱為「小媳婦期」,習慣性把「我來吧、交給我」掛在嘴上,有些女性會維持一、兩年(而已),有些十年左右,有些人則永遠無法結束,還有人提早於婚前就開始,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去朋友家吃飯並不會搶著洗碗、切水果。但拿到分數又如何呢?只是累積了一件又一件看似雞毛蒜皮卻揮之不去的小事吧,「身為媳婦、身為媽媽、身為妻子,我好像應該要這麼做」的想法愈來愈多,只有自己記得孩子的生日,準備過年帶到婆家和娘家的禮物,就算其他家人也是好好坐在客廳喝茶滑手機,但廚房水聲愈聽愈讓人坐不安穩,最後還是去廚房說「我來吧」比較安心。

明明現在做的事、說的話都和原本的自己不同了,卻在內心找各種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那些溫暖和諧的日常生活場景留下的開心痕跡愈來愈少,夫妻私下爭執的機率卻愈來愈高。

我很喜歡蔚昀在《憤世媽媽》提到的,罵老公、抱怨育兒都不是為了賺票房,因為同溫層討論得再火熱,女人心裡還是很冷,當我們提醒不要老是批評女人時,也不該成為沒事罵男人的人。蔚昀想問,我們能不能看見台灣社會的冰山?看見每個人真實處境所帶來的限制?這個時代的男性也有自己必須面對的委屈課題:他們由沒有性別意識的一代養育成人,卻要與已有性別意識的女性共同生活,同時被期許具備性別平等觀念養兒育女,要養家活口、要當好爸爸協力育兒、還要活得健康不成為伴侶負擔。

現實生活不只有憤世媽媽,也會有憤世爸爸、憤世孩子、憤世公婆……唯有探究每一個身分底下巨大的冰山結構,才有可能接受每個人的真實樣貌,包括父母、伴侶、小孩以及自己,然後理解:在一個家共同生活的本質就是陪伴彼此,只是如何同時保有自己又尊重他人是一個完整個體、且與自己差異甚大,就是陪伴的藝術了。

我甚至悲觀認為,這段陪伴之路注定遍布荊棘,畢竟自我們出生就毫無選擇,被迫服從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與管教方式;結婚後,已成為內建程式的一切又要被解除安裝、重新下載,很容易苦難多於微笑的時刻。面對這種父權社會生活方式,光有女人憤世是不夠的,不然只會被藐視、當成鬼話,或是視為憤世女兒/妻子/媳婦。我很想勸女人覺悟吧,最好單身不婚;但要過年了講話要甜一點,各位女性朋友,不要再咬牙接受了,新年新希望請帶著願意改變的心,在有限的人生裡,好好看看自己(與伴侶)的「小媳婦期」該如何繼續走下去,或是勇敢一點來個華麗收尾吧!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狗二孩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合著有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 》《餐桌上的真食:用腦決定飲食風景,吃出環境永續 《遜媽咪交換日記》,以及《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OKAPI專欄【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惡意是怎麼成形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透過文學、戲劇作品和當事人、當事人家屬的自白,我們是否有機會離真相更近一些?

569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