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這本書很有事

地方採集最難的是什麼?「找出令當地人也認同的平凡魅力。」——專訪《本地 The Place》桃園、台南、屏東、台東四地主編

  • 字級


剛落幕的2019年的臺灣文博會以《Culture On the Move》為題延伸不同展覽,展現台灣文化各面向魅力,其中「編輯地方」單元除了邀請不同策展人針對桃園、台南、屏東、台東四個城市,透過強調五感的實體展覽讓人感受不同城市的獨特,還針對四地製作四本獨立刊物《本地The Place》,由四位主編前往在地採集,各以不同的角度呈現四個城市的生命脈動,帶領讀者進入當地的人事物獨有的魅力之中。本次OKAPI閱讀生活誌邀請到《本地The Place》四位主編一同分享從發想、取材到編輯的心路歷程,看他們如何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他們眼中的地方城市。



 


本地 The Place
《本地 The Place 01:桃園》主編/楊孟珣
《本地 The Place 02:台南》主編/胡士恩
《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主編/黃銘彰
《本地 The Place 04:台東》主編/劉玟苓

攝影=陳怡絜
採訪、編輯=博客來OKAPI編輯室(何曼瑄、黃曉鈴)


OKAPI:可否談談「本地」企劃的起源?你們怎麼決定誰負責採集哪座城市?

士恩:今年文博會的總策展人劉真蓉最早的策展概念就是「編輯地方」,希望可以把台灣各地方都拉進來討論,除了展覽之外,也希望內容可以再延續,所以延伸出刊物的想法,並且找了《大誌》創辦人李取中當總編、叁捌旅店負責人邱承漢負責企劃統籌。

銘彰:當時四個地方已經確定,但還沒有決定編輯,直到今年二月第一次開會四個編輯到齊後才決定。人選有點像是一個拉一個,因為Wen(劉玟苓)之前做過台東設計中心的案子,我和孟珣提議後把她延攬進來,台南原本另有其人,後來因緣際會由士恩接下,她也是四個編輯裡最晚接到這項任務的人。

玟苓:決定地方的方式是填志願,其實我第一志願是台南和台東,當時有另一個編輯也跟我一樣,就把台南讓給他,沒想到後來台南反而空下來,才由士恩補上。

孟珣:我和銘彰第一志願都是桃園,因為我去年做了一整年的《桃園誌》編輯。

銘彰:我只是單純不想離台北太遠(笑),結果最後跑到最遠的屏東。

本地 The Place主編群:胡士恩、黃銘彰、劉玟苓、楊孟珣(左上至右下)

 

OKAPI:聽起來台南很搶手,因為資料是最多的,但也因為這樣反而最難做吧?

士恩:台南有點難做,因為它是個國內外刊物都不停在討論的城市,以官方來說也是梳理觀光資料做得最好的,要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就比較難,加上資料很龐大,但頁數有限,所以每個東西為何放、為何不放,都花了很多時間調整,一直到採訪當下企畫都還在變化,也曾經有篇稿件找到更好的角度去寫,就要求寫手把原本的稿件抽掉,可以說做台南的整個過程我是慢慢問、慢慢調整,但我覺得這也是做台南比較好的方式。

OKAPI:能否聊聊你們跟本地城市的淵源?

孟珣:去年黑潮文化找我承接桃園市刊《桃園誌》企劃製作,以每個月一本的頻率出刊,在這之前其實我完全不熟悉桃園,也曾經懷疑桃園有辦法做這麼多內容嗎?經過一年《桃園誌》經歷之後,我發現桃園的有趣超出預期、是可以越挖越深的,所以填志願的時候,考慮到執行期間很短,就選一個自己比較有把握的地方。

銘彰:我跟四個地方的淵源都沒有太深,加入計畫時並沒有預先設定要做哪個城市,雖然四個地方之前都去過,但屏東只是在畢業旅行時去過海生館和墾丁,這次下去之後也發現某些地方雖然曾經去過,但就像第一次去一樣的陌生,覺得有點不安,但後來發現日本的D&DEPARTMENT團隊在做地方誌《d design travel》之前也不會找對當地特別熟悉的編輯,就覺得有點放心(笑)。


士恩:
最初接觸台南是之前做《Shopping Design》編輯時,經常碰到城市相關的題目,或是需要研究各城市的店家。另外2016年大阪台南開始直航,在針對兩個城市推出的「紅椅頭」交流計畫中,我因緣際會在兩年間擔任了「台南甜點散步」和「夜晚的台南」兩個主題的模特兒,藉由這些企劃我認識了台南,但並不深入。直到這次接到《本地The Place》案子後,我先用四天時間,盡可能拜訪認識的台南人,再透過他們轉介受訪對象。從自己認識台南的過程中回推,發現每個人在認識這個城市時,都會有不同的角度和深淺,做企畫時就想或許我可以勾起每個人跟台南這個城市或深或淺的關係。

玟苓:我本來就很喜歡台東,在大學剛畢業投入職場時曾因為不甘心被上班族的框架定住,經常禮拜五搭火車去台東,禮拜一凌晨再回來上班。後來我成為接案編輯,因緣際會接了媒體團的工作,從部落的角度去走台東,才發覺台東在觀光以外的面貌,也有很多在做有趣事情的人,之後又參與了台東設計中心的案子,因為這樣才被邀請加入《本地The Place》的團隊。



OKAPI:《本地The Place》四本取材城市各異,可以看出書籍有共同的架構,
再以不同的詮釋或單元取捨呈現,可否聊聊這個制定架構與變化的過程?

以「直球對決」的方式
把桃園最生猛的一面丟給大家看

本地 The Place 01:桃園

本地 The Place 01:桃園

孟珣:在製作前期的會議中,策展人和編輯顧問對我的提案提出蠻一針見血的回饋,因為我自己是透過《桃園誌》去認識桃園,提案的內容會帶有過往做《桃園誌》的影子,而我必須要跳出這個框架。文博會總顧問詹偉雄大哥有句話很打中我,他說應該要找到桃園:「最不平凡的平凡」相較於讓大家知道桃園有多厲害,桃園人覺得很日常、但外地人覺得有趣的東西才是我應該傳達的重點,也因此後來我在選題思維上有很大的轉變。

本地:桃園》跟其他人不一樣的架構,在於我沒有放選書跟選樂等固定單元,當初曾焦慮是否應該統一,但想到在對桃園文化理解前就做出推薦,讀者可能也無法吸收,倒不如把版面用來直接呈現當地文化,讓大家想立刻起身前往。我跟攝影師說,以「直球對決」的方式來做桃園,把這裡最生猛的一面丟給大家看,所以刊物裡會有工廠等跟桃園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這也是我們看到的桃園。當時在做「地方事務」單元時,身邊對桃園有一點認識的人都提到工業區,但要用人們感興趣的方式談工業其實有點困難,後來想到的方式是放在最前面,選擇用最少的文字跟概述的方式處理,一開頭就讓讀者知道桃園的「骨跟血」就是經濟、工廠、物流、航空跟多元的人。

另外我把「埤塘、老街、山林」這些本來放在「景點」的部分改放到「自然」,桃園到處都是埤塘,跟當地人的生活相當貼近,當地人對桃園的印象是既都會又貼近自然,有山林又跟溪流共生的城市。之後再進入到我想講桃園很多元的部分,我找了很常往返桃園、台北的逗點文創總編輯陳夏民,寫下桃園火車站哀傷又真實的一面,反映了桃園給我的感覺,另外請銀色快手寫桃園的閱讀文化觀察,請當地在做地方創生的中壢青年寫中壢人的地方認同等,這些是我覺得桃園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是我認為的「地方事務」。

排版上圖文比例比其他幾本密集,因為我跟設計師想呈現很多細節給大家,桃園相較於其他三個城市,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面貌比較模糊的地方,在桃園念書四年的攝影師說,桃園好像沒有特別有什麼、卻又什麼都有,桃園是可以容納所有人、一座很多元的一個城市。所以我刻意強調很多細節,希望讓讀者從細節去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桃園樣貌。


讓人感受跟當地發展的緊密連結

呈現屏東值得造訪的意義

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

本地 The Place 03:屏東

銘彰:在接這個案子之前我對屏東的印象很淺,為了彌補這個落差,採集之前我參加了一個屏東踩線團,這是我睽違多年後再去屏東,體會到唯有身處當地才能強烈感受到的刺激,也激起我想理解這地方的歷史跟人文發展的欲望。後來看了越多資料,越發現屏東是個有趣的地方,它位於台灣最南邊,地形上被高屏溪隔開,右邊又是北大武山,讓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區塊,相較於台灣工業化發展時期以高雄為重點區域,屏東卻有點落隊,主要以觀光跟農業為主。

一開始我曾糾結編輯主軸要偏向觀光還是文化,在編輯會議上提出這樣的疑問時,詹偉雄大哥說,他覺得觀光和文化並不衝突,觀光的東西可以從文化角度去論述,這次《本地:屏東》製作途中我一直把這件事放心上,決定做的東西一定要跟當地風土有關。過往大家對屏東的認識可能是蓮霧、黑鮪魚、燈會等比較單一、表象的事物,但不知道這些事物背後發展的原因,在了解屏東之後我發現自然景觀跟氣候對於當地的人文發展有很大影響,所以規劃時相較其他本,我花了蠻多篇幅在「地方事務」這個單元,希望能帶出過去的發展是如何影響現在,並強調自然景觀跟人文發展對屏東的影響。

在挑旅宿、咖啡店、書店這些店家,以及書寫的角度也會偏向他們與當地自然人文的連結是什麼,比如談萬巒豬腳,就會提到為什麼萬巒有很多的醬油工廠,附近為何發展出養豬業,這些其實都互相連結,所謂觀光或一個地方值得造訪的意義,不只是好玩有趣,而是讓人感受跟當地發展的緊密連結。



本地:屏東》內頁預覽。


台南最具代表性的是「時間」
選題跟單元都從這個角度切入


本地 The Place 02:台南

本地 The Place 02:台南(已絕版)

士恩:我反而是被「不平凡的平凡」這件事困住,因為台南有很多經典、具代表性的事物,如果刻意避開反而不知該怎麼抓重點。後來有跟策展人討論過幾次,我們認為台南最具代表性的是「時間」,一方面它是台灣最早的城市,另一個就是城市的時間感很強烈——包含台南人的生活節奏,台南可能是全台灣對時間掌控最自信、自在的地方,好比台南人願意用很長的時間去做一道6分鐘就吃完的料理——所以整本《本地:台南》的選題跟單元都從這個角度切入。

架構上,在最前面大家通常談產業,但我選擇談日常,論述台南的書太多了,我想讓大家一翻開書就進入台南的細節。「地方事務」單元我抓了食物跟信仰兩個主題。在「食物」單元,問過很多在台南城區內長大的人,覺得台南人在獲利之外通常還想兼顧自己的生活跟興趣,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會影響他賣的食物,像是莉莉水果店老闆不只是在賣水果,他從1999年開始把水果文化用《莉莉水果有約》月刊去記錄下來,希望讀者在書中可以理解到這些食物不只是食物本身而已。

此外,建築師謝忠哲在「台南建築三年展」中提到台南有很多廟埕,熱鬧的地方都圍繞著官方建築,所以想用「公共建築」的角度去俯瞰這座城市。書中也花了很多篇幅談文化空間,以去年剛開幕的美術館二館開篇,大家都說台南人等這座美術館等了五六十年,但其實在它蓋好之前,台南也有很多很棒的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和藝廊。在推薦台南書籍、音樂、電影這一塊,每一個推薦都特意找當地人用一個跨頁去呈現,主要用意在讓讀者了解我們推薦的原則。最後是工藝,台南有很多工藝可以談,但我最後選擇從廟宇切入點,因為這座城市是台灣信仰的原點,呈現上,我希望能先透過視覺讓讀者留下印象,所以版面構成是視覺導向的。

版型部分,原本的設定是一面圖片、一面文字,但最後呈現兩面各有圖文的排法,這跟我希望讀者是從細節進入台南有關,你會看到有幾間店家是先呈現主圖,因為想營造「走進店裡」的感覺。我試圖在書裡埋藏大量的時間切片,每一個人事物都是入口,在閱讀過程中描繪出此刻台南的生活樣貌,同時保有過去的厚度、進而讓人遙想城市的未來。在前面比較「鬆」的內容後,最後收錄文博會總顧問詹偉雄幫「台南建築三年展」寫的文章做結,他談到很多台南在台灣工業發展下被遺忘、但也因此沒有被改變的生活模式,現在這些反而變成都市人最嚮往的。我希望能以最不嚴肅、輕鬆的角度談這座城市,但最後安排一個有力的結尾。

以台南的時間步調,慢慢地進入台南的細節裡。

本地:台南》內頁預覽。

 

在慢慢往台東移動時產生情境感,
開始更關注自己、週邊的人和生活

本地 The Place 04:台東

本地 The Place 04:台東

玟苓:台東也要從同一場編輯會議說起,詹偉雄大哥提到,《本地:台東這本書的閱讀情境可能是在移動的當下,這一點跟台東非常契合,因為台東除非搭飛機,不像西部有高鐵能快速抵達,一定得搭火車慢慢移動下去,而每次搭火車的過程都像是在重新整理自己。在都市裡步調快速、腦袋被塞滿,但是隨著窗外山跟海慢慢出現,你就會知道自己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會開始關注在不同的事物上。所以我企畫內容時的重點,就是要讓大家在慢慢往台東移動時產生情境感,開始更關注自己、週邊的人和生活

台東面積非常大,內容製作期卻很短,所以內容上必須做出很多取捨,這點正巧對應到台東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因為對生活的想像而移居台東的人或是當地人,他們都很關注自己的生活,這種關注跟台南不太一樣,是更自然、更不都市、更想讓自己為這座城市貢獻的關注。我也在台東人身上看到很多對傳統和現代,觀光和保有自然之間的價值取捨,所以整本書在挑選受訪者時也都企圖拿捏那個尺度,比如自然農法跟有機農業其實有所差別,要講哪個給讀者看?另外因為台東縣的發展重點是觀光,會有很多因為觀光而產生的東西,這些是不是最適合台東的樣子?在這次的企畫中我也思考了很多。版面設計和其它本不一樣的是,因為台東非常遼闊,好比嘉明湖、都蘭鼻等地方,所以在版型上有要求須要呈現出遼闊感。


內容上我選擇把「時序」跟「習俗」包含在一起講,因為台東人過日子並非看「日期」過,而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時間點,會有不同事情要做,我試圖把不同民族在一年之間重要的事放進去,比如對蘭嶼達悟族來說重要的事是飛魚季、布農族是打耳祭、阿美族的阿米斯音樂節等。在「地方事務」單元,我擺了幾個蠻重的主題,可能讀者一開始看會有點疑惑,比如整理了都蘭部落的年齡階層制度,因為在地人對部落年輕人流失後該如何讓部落精神存在這件事相當掙扎,而年齡階層制度在文化中扮演很重要角色,所以我想先透過這件事講「傳統延續」。接著因為台東人生活跟自然的距離非常近,經常會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會傷害自然,所以必須談到「自然哲學」,最後就是「按照節氣生活」,這三個是我在體會到當地人認真生活時所歸納出的主題。另外台東應該是四本雜誌中唯一一個先從「音樂」切入的,在台東,可以聽到非常多非人聲,所以選樂推薦中除了火車聲,也有陳建年的〈海浪〉(真的只有海浪聲),當大家在邊移動邊閱讀這本書,然後慢慢進入台東時,用這個方式讓讀者進入,會更能沉下心去理解整個台東。

「食物」的單元中,由於台東最主要的產業是農業,依著農業而產生出的吃食文化,也是台東不得不講的一件事,台東做食物的人有別於台南的花時間燉煮的概念,他們反而是強調原味,覺得用原始方式烹調就是最好吃的。另外因為在這裡生活的人都很有趣,做了很多非都市人會做的事,例如莫克家族創辦人Sophia,她在台東買了一塊地,自己建了農場來收留製造毒蛇血清的實驗室退役馬匹。在台東有許多默默在做這些事的人,所以《本地:台東》裡,人物專訪的篇幅比較大。

➧➧➧繼續閱讀下一頁➧➧➧
➧➧➧編輯幕後辛酸血淚大公開➧➧➧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親愛的三毛,生日快樂!】三毛逝世三十週年紀念特輯

「後來⋯我有一度變成了一個不相信愛情的女人,於是我走了,走到沙漠裡頭去,也不是去找愛情,我想,大概是去尋找一種前世的鄉愁吧。⋯⋯」──三毛口白.1986《回聲》專輯

337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