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昭明(廣場出版總編輯)
三年前的2015年,台灣爆發了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 或反黑箱課綱運動),這反應了要求「歷史」不再為特定政治立場與主義服務的呼聲,點燃了對於部頒「歷史」的重新審視。現在連什麼是「歷史」可能都被質疑,這是好事。
至於廣場出版是如何選書的呢?
廣場出版是一家專心致力於歷史書籍的出版社,平日進行選書時,有幾點考量:
1. 不重覆前人或前輩已經完成的書。如果有,一定要求有所增益與找到今日閱讀的理由。明年廣場將會出版全新譯本的布勞岱爾《地中海史》與《八月砲火》,這兩部原先的譯文不易讀或缺少必要了的註解。
2. 盡力尋找失落的「片段」。例如:廣場出版這幾年有計畫引進關於遊牧民與海洋研究的閱讀。另一類失落的片段是「法國大革命」與石原莞爾的《最終戰爭論》、波利比烏斯的《羅馬帝國的崛起》、和田春樹《日露戰爭》,這些題材大家在學時都讀到、但是這麼多年也沒見到專著的中譯本。
3. 要有新意。諸如《明六帝紀》、《飢餓的盛世》、《慈禧太后》、《冷戰在亞洲》、《十字軍 伊斯蘭觀點》。除非真的嚴重不被讀者接納,不然一定是系列規劃,從單書(點)到線(系列),以及當出版量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的面。例如海洋史方面已有《海上霸主》、《瞰海》、《從海洋看歷史》、《偉大的海》、《海洋與文明 世界航海史》,接下來還有家島彥一的《從地中海到印度洋》、桃木至朗編的《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
至於廣場出版了不少厚重歷史書,甚至是偏好厚重歷史書這件事,主要是因為歷史書籍如果薄,事情會講不清楚,易於淪為斷亂朝報或大綱。況且細節更是洞悉人情世故之處。如果廣場出版只想討好讀者,可以盡量選輕薄的書,但是有這聰明腦袋用這手法的出版社不缺廣場一家,廣場出版如果將來有一天值得被人提起應該是它出版了不少厚重的書。正因為偏好厚重的歷史書,其實廣場對於譯者挺要求的,也對讀者有所期待。
作為一個選書人,今天的台灣有著無邊無界的空間,沒有禁忌沒有不能出的題目,廣場的《最終戰爭論》與八旗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若是二十年出版的話,鐵定有接不完的抗議電話。從這點來看,真要說台灣的編輯是幸福的。如果說出版冷門書是一種功德的話(引用自何穎怡),廣場出版應該已經積攢了一點點功德了。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