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鹹水傳書機

從邪教家庭到性侵受害者,女星蘿絲.麥高文以回憶錄《勇敢》怒揭好萊塢性別歧視黑幕

  • 字級


蘿絲.麥高文日前出席新書《勇敢》宣傳活動(圖片來源 /zimbio


去年十月,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揭發知名製片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數十年來性騷擾惡行的報導。該報導發表以來,許多過去為求生存而隱忍的受害女星,紛紛挺身而出指控溫斯坦的惡行。在名人帶頭的鼓舞之下,一場美國演藝界的醜聞擴大為一場至今仍持續在全球各地發酵的女權運動。來自全球各地不同背景的性騷、性侵受害者,紛紛以「#MeToo」做為關鍵字勇敢表態。今年一月舉行的金球獎頒獎典禮,眾家女星更是相約穿著黑色禮服出席盛會作為無聲抗議。

剛落幕的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眾星雖未如金球獎一般身穿黑衣抗議,而是配戴一枚「Time's Up」徽章表態,女權亦成為整場典禮的重點話題之一。出面指控哈維.溫斯坦的兩位女星艾希莉.賈德(Ashley Judd)與蜜拉.索維諾(Mira Sorvino)也盛裝出席奧斯卡表示支持。但在這一波又一波女星大團結的活動之中,卻總是獨漏另外一位關鍵人物的身影,那就是以影集《聖女魔咒》(Charmed)為人所知的女星,蘿絲.麥高文(Rose McGowan)。

溫斯坦案的兩位女受害星艾希莉.賈德(Ashley Judd)與蜜拉.索維諾(Mira Sorvino)日前盛裝出席奧斯卡。(圖片來源 / www.vanityfair.com)溫斯坦案的兩位受害女星艾希莉.賈德(Ashley Judd)與蜜拉.索維諾(Mira Sorvino)日前盛裝出席奧斯卡(圖片來源 / vanityfair)


蘿絲.麥高文是《紐約時報》報導見刊後最早跳出來指控溫斯坦的女星之一,她指控溫斯坦在1997年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期間,於旅館房間內強暴她。麥高文一直被視為這場女權運動的意見領袖之一,然而所有運動都會面臨路線分歧,而她顯然屬於激進派。自去年十月以來,她在推特上砲火不斷,屢屢成為媒體焦點。她先是批評與溫斯坦多次合作的女星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是個偽善的騙子,又批評金球獎的黑衣活動不過是一場好萊塢大秀。就連#MeToo運動,在她眼中也不過是由好萊塢經紀公司推動的一場公關騙局。

蘿絲.麥高文於推特上發文批評金球獎的黑衣活動矯情。(圖片來源/twitter)蘿絲.麥高文於推特上發文批評金球獎的黑衣活動矯情(圖片來源 / twitter)


Brave

Brave

向來直言不諱的她,在2018年一月底出版的回憶錄《勇敢》(暫譯,Brave中自然也毫無保留。麥高文出生於義大利,父母在當地掌管宗教組織「家庭國際」的分會。由於「家庭國際」宣揚戀童與濫交,在美國被視為非法組織。麥高文在書中暢談了自己在邪教家庭成長的過程、青春期叛逆離家的龐克生活,以及進入演藝圈後被經紀公司包裝成性感尤物所面臨的剝削。而眾所矚目的溫斯坦性侵案,麥高文也在書中鉅細靡遺交代了事發前後的種種經過。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當年此案在進入司法程序後,雙方同意以十萬美金和解,受限於和解條約,麥高文不得公開談論此事。也因此,麥高文多年來雖然常公開表示自己的演藝事業遭到有力人士打壓,但從未指名道姓。在本書中,她依然未提及溫斯坦的姓名,僅以「那頭怪獸」(the monster)做為代稱。

她在書中寫道,當時溫斯坦邀請剛在影壇展露頭角的她前往飯店開會,她內心雀躍地以為這會是她事業起飛的轉捩點,但就在飯店房間內,溫斯坦強暴了她。事發後,麥高文將此事告訴了所有人。從經紀公司到合作的男星,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是「天啊,溫斯坦怎麼幹了這種事!」顯然溫斯坦早已惡名在外,但卻沒有任何人在事前警告過麥高文。麥高文此時才意會到,自己對抗的並不只是一位王牌製片人,而是整個好萊塢對女性的踐踏歧視。

蘿絲.麥高文當年與哈維.溫斯坦合影(圖片來源/http://metro.co.uk)蘿絲.麥高文當年與哈維.溫斯坦合影(圖片來源 / metro.co.uk)


麥高文出面揭發溫斯坦後,也有人質疑她的動機。認為若她若真是受害者,為何當年選擇和解?又為何在事發多年後跳出來控訴。對此,麥高文在書中亦有解釋。她說當年案發後,所有人都要她忍氣吞聲,因為溫斯坦經營的製片公司勢力龐大,得罪不起。她最終選擇接受溫斯坦提出的十萬美元和解金,是因為她認為不會有人願意替她主持正義。然而收下這筆和解金之後,事情並未落幕。蘿絲宣稱她的演藝事業就此被打壓,她的名聲一夕崩毀,在好萊塢成為無人敢錄用的黑名單。一場充滿希望的會議,成為糾纏她人生長達20年的噩夢。

麥高文雖是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但由於她憤怒的言論與激進的媒體形象,也替她招致批評。麥高文當年的經紀人吉兒.梅席克(Jill Messick)在醜聞爆發後,遭輿論質疑是溫斯坦的幫兇。今年二月,梅席克疑似因為不堪壓力與網路霸凌而自殺身亡。梅席克的家屬發出公開聲明,譴責媒體、溫斯坦、麥高文三方斷章取義的發言,是造成這起悲劇的主因。

而這本回憶錄推出後,雖然獲得諸多女性的支持,但亞馬遜網站的讀者留言中亦不乏負面回應。多數批評都認為麥高文過度自溺於個人傷痛,任由其憤怒流竄在書裡各篇章之中,反倒模糊了焦點。關於如此兩極化的評論,下面這段英國《衛報》的書評,似乎下了最好的結論:

我有時會希望麥高文能夠過濾她的憤怒,聚焦於事實,而非那些陳腔濫調的性別歧視控訴。但話說回來,若她能夠控制她的憤怒,或許這本書就不會誕生了。當你試圖踹開某道窄門,自律並非好事。麥高文寫了一本書檢視自己的創傷,卻也無意間透露了:即使像她這般強悍的女子,性侵依然在她身上留下巨大的創傷。

\蘿絲.麥高文受訪談論溫斯坦事件/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
The Rolling Stone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性侵潛在的本質是一場人格的殺戮,我們該如何面對?

我們該如何理解遭受性侵害者在身體與心靈上的傷痛?我們該如何談論性侵事件與相關議題?我們該如何避免憾事發生?

42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