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後,我們終於明白「那個世界是如此嶄新,許多東西都還沒取名,提及時得用手去指」是什麼意思。在讀完小說的那一刻,世界才終於有了名字,然而這個嶄新的世界,也在同樣的一刻霎時崩毀。
許多年後,我們將一再重讀這部小說,只因我們以為每讀一次,便能穿越時間的荒原雨林,拾回一些碎片以重新拼湊世界的模樣。
《百年孤寂》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因為作者馬奎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它是魔幻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因為其中對於歷史、政治、性別等主題有多重指涉。更重要的或許是在恢弘的創作企圖下含藏的慈悲與同理,使《百年孤寂》成為後代作家永恆的謬思,成為小說創作不朽的母題,在文學歷史的星圖裡璀璨非常,馬奎斯作為小說家,以人道的目光探看每一個人類個體的微小心靈,再以魔幻之筆寫下彷若宿命的孤獨。
微乎其微,那是顯微鏡下才能照看的孤獨。馬奎斯以波恩地亞家族的興衰起落解構孤獨,再以極其華美的句法為孤獨造句。孤獨是什麼?孤獨是「時間的腳步不可能停歇。」然而比那更殘忍的是,「時間在原地不停打轉。」家族的故事就像一組瘋狂旋轉到永恆的齒輪。孤獨是對死亡的恐懼,但「死亡比一個人以為的還要困難。」孤獨是波恩地亞上校不停重製小金魚,阿瑪蘭塔將壽衣拆了又縫、縫了又拆,孤獨是「覺得每一天都很像,並沒有過日子的感覺。」
孤獨,很孤獨,非常孤獨,然後呢?它有多厭世就有多慈悲,彷彿故事裡的翻牌人,馬奎斯像命運的先知,告訴我們孤獨的「許多年後」。波恩地亞上校遲了快四十年,終於發現單純的美好。他感受光線、雨聲,感受隱形的安全感,他找到了前半生不曾有過的平靜。經歷歲月和夢想的消磨才能發現人生沒有值得痛恨的事,或者那不是愛,不是恨,超乎一切愛恨的僅只是「誠實地與孤獨和解」。
許多年後,許多年後,我們如此眷戀,迷信似地覆誦這四個字,彷彿輕吐出聲,便能揭示命運的謎底。
許婷婷
皇冠主編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