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嘉綾 / 2025-01-03
「閱讀繪本」與「閱讀大量繪本」的心情很不同。「閱讀繪本」是一種嗜好,將繪本納入閱讀的文類裡,欣賞圖文共舞的美妙;「閱讀大量繪本」可能是一種不只是嗜好的症狀,或是工作必須。當成嗜好,可以很任性,好惡分明,不喜歡的書就不多花時間;成為工作者,必須廣納百川,什麼都要看。讀少量者可以挑食,我身為大量繪本閱讀者,職務之一要為大家分類,有如《為所有人唱歌》裡,一直唱著歌的小鳥,鄰居們不知不覺的生活在其中,...
作者:賴嘉綾 / 2025-01-03
「閱讀繪本」與「閱讀大量繪本」的心情很不同。「閱讀繪本」是一種嗜好,將繪本納入閱讀的文類裡,欣賞圖文共舞的美妙;「閱讀大量繪本」可能是一種不只是嗜好的症狀,或是工作必須。當成嗜好,可以很任性,好惡分明,不喜歡的書就不多花時間;成為工作者,必須廣納百川,什麼都要看。讀少量者可以挑食,我身為大量繪本閱讀者,職務之一要為大家分類,有如《為所有人唱歌》裡,一直唱著歌的小鳥,鄰居們不知不覺的生活在其中,...
趕猶太人進集中營,不是靠槍,它是上一個柬埔寨殺豬盤。《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的新作《從不說謊的男孩》,舞台在希臘海港塞洛尼卡,十一歲的猶太少年尼可,金髮藍眼天使笑容,虔信爺爺教誨「不可說謊」,不知理由也照辦。街坊公認他沒撒過謊,哪怕真相對他不利,偷吃麵包他都認。 二戰納粹沒收了他家菸店,把全家人趕上火車站運牲畜的列車,只有尼可躲在樓梯下的小儲物間倖免。納粹軍官入住空屋,發現了他。...
作者:馬欣 / 2024-12-31
電影中的詩語言,是捕捉了眾生的絮語。義春筆下的村落是有「生命」的,一個集體共有,且經由彼此互看而成為的「真實生命」。因此那村鎮充滿了響動、記憶與絮語。義春的窮巷與小鎮存在於那不可靠的記憶中,而成為龐然之物,讓角色活在其中因他人的觀看、評論與眼神中, 始終成為一迷走的將軍般在微薄的自尊中載浮載沉。
在一個歷史與虛擬空間並存的敘事中,主角們沿著淡水河流域,展開了一場跨越400年的辨證之旅。這是《來自清水的孩子》繪者周見信新作《案渡卷河》。書中,讀者每每跟著主角小路進入單一歷史事件,卻在不同文獻和社會脈絡所建構的真實間不停地翻轉,萬能的 AI 助手阿河看似提供解答,實則不斷衍生新的可能,從而提供契機,讓讀者從事實裂縫中看見:不論在人性或者科技的維度中,思辨能力才是關鍵。
作者:潘家欣 / 2024-12-31
修飾過度,陶作便會破損;又或者,好不容易燒成作品,卻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不小心磕碰、受傷了,那些傷痕又該如何面對?作者回想起年輕時曾經萬分珍惜、卻因為兩造都施力過猛,最後破損無可挽回的人際關係,將之比擬為修補陶藝的「金繼」工法,娓娓向自己和解:「當我能夠在原諒他人之前,懂得先原諒自己,鬆綁情緒重新回過頭去連結、修復關係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個大人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