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革命的起因,只是人們想吃飽穿暖而已
作者:珍妮佛 / 2011-12-15 瀏覽次數(3964)
在說書之前,先來介紹一下作者雪珥,他是在澳洲經商的太平紳士,對挖掘與重現晚清與中國近代史極富熱情,著有《絕版恭親王》、《大國海盜》等書。他的作品角度公正、思想寬容。
在這次要介紹的《辛亥:計畫外革命》中,他從晚清逐漸失序的政經改革開始,層層剖析清朝的政策,以及最終帝國出軌的結局。
一切是由1910年盛夏,上海股市瞬間崩盤開始的。一家名為川漢鐵路公司的企業利用公款投資股市,因此虧損鉅額銀兩,意外掏空清朝的根基與資產,使中國鐵路工程捉襟見肘,朝中大臣不得不開始尋求外資協助,張之洞、盛宣懷等人均投身其中,當中的利益牽扯造成許多衝突與混亂。
清朝末年紊亂的政策中,鐵路該歸公辦或民辦始終無法解決,許多民間承包商中飽私囊、欺上瞞下,以話術蒙蔽為稅收所苦的百姓,同時利用取巧手段讓百姓認為鐵路收歸公辦是朝中大臣賣國瀆職之舉,因此各地開始出現反對聲浪,其中以四川的反應最是猛烈。這個問題朝廷知道,革命黨,更知道。
朝廷既然知道,為什麼最後還是無法收拾?原因很簡單:政治利益。人說亂世出英雄,在晚清這片最後的舞台上,有人想平安退休,也有人想趁勢而起,他們身處天高皇帝遠的四川,如能以一己之力平了這些問題,平步青雲何愁不來?現成的英雄如何不做?地方官的天真與自私,成為革命黨見縫插針的絕妙良機。
在1911年間,因為反對鐵路接受外資與官辦,讓中國出現了非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出現小學生愛國社團、第一次出現女性集會組織等。這些團體時常集會,且每次活動都激情熱烈,場中時常哭喊震天,歃血為盟更是司空見慣,如此場合,革命黨怎能放過?他們利用集會煽動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當著名的武昌慘案槍聲響起之後,民怨便再也無法遏止的蔓延開來,開始揭竿起義、推翻滿清。
《辛亥:計畫外革命》的封面上,寫著大大的幾個字:經濟掀翻政治,晚清政改的不歸路。許多平民百姓們沒有像張之洞等名臣的機敏鋒銳,也沒有像川漢鐵路公司老闆的狡詐精細,更沒有因為參與了保路運動而享用不盡、名垂青史。對他們而言,生活最基本的吃飽穿暖都遙不可及,當眼前出現革命這條繩索時,他們就毫不遲疑的攀住,想辦法讓自己走向光亮的出口,進入安穩的所在。
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正是重大變化的根源;許多重大變化則蘊含著人們對生活的需求與吶喊。革命,匯集了巨大的聲響,敲擊脫軌的世間,發出沈鬱的回聲,而一切歸於平靜之後,不變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求索與渴望。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