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怕迷路,所以發明了Google Map,不過呢……問題可能才剛開始。
作者:DL / 2010-03-19 瀏覽次數(4751)
因為,認路這件事沒那麼簡單。當我們想要指出某一個特定物件位置時,我們必須先在心中建構出一條現在位置到目的地的路徑,然後再把全部的步驟加起來。巷口的麵店嗎?首先得先想像自己站在家門口,面對著樓梯間的景象;然後是下了樓,打開大門,面對人行道的畫面;再接著是走在人行道上,面對第一個轉彎……我們得在每一個停駐點都想像一個畫面,把這些畫面拼湊起來,才能順利把「這裡」和「那裡」串連起來。這是一種記憶空間方式。7-11指路是另一種,利用地標的記憶法。記憶空間路徑,簡單的說就是「記位置」這檔事,不是人類利用大腦思考的特殊行為,是生物生存的必備技能,要活下去,我們就必須知道怎麼回家、食物的位置,以及那兒有危險。只是每種動物的本能技巧不同罷了。
想說自己從來不擔心認路這回事嗎?可是最近你一定有注意到這則新聞:「Google Map在花蓮拍到裸女!?」Google Map這項街景服務是非曲直姑且不論,有意思的是:我們為什麼發明這項技術?小時候第一次出遠門,站在公車站牌下對著彎彎曲曲的路線站名研究好久;念書時自助旅行會買張城市地圖,把旅遊書上的大小景點、路線規劃在地圖上再抄一次;電子地圖只要輸入起訖地址,自動會幫你找出各種交通工具的抵達方式和時間。平面的路線圖再怎麼詳細,當然還是比不上實景照片──人沒到,可是人也到了。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沒有距離了,嗎?
沒有人會否認,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和自然的關係變遠了,原本具有的動物本能日趨薄弱,我們如此費心解決空間問題,(當然,某一部分可能是征服自然的衝動作祟)是不是反而讓我們感覺不到「空間」這回事了?
《不再迷路》這本從認路講起。大腦是如何判別方向、距離,各種動物,包括人以及人的各種文化發展階段是怎麼認路、記路。作者用了不少實例說明,比如講到地標那個章節,當然不能忽略許多人都聽過的作弄螞蟻實驗:挪動蟻窩入口的土堆,改變螞蟻的距離判斷。可是他也略略提到了911之後美國雙子星大廈消失對紐約人的心理影響,以及為什麼我們總喜歡在著名景點前「合影留念」。第二部分,則談到我們跟空間的互動關係:你最常坐下來閱讀的那張椅子放在哪裡?你覺得應該放在哪裡?
「到底在哪裡?」你可以說這不是問題,利用Google Map就解決了;不過也有人寫了這麼一本書,《You Are Here》。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