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所以,基於人類的自私本性,到底要不要生小孩?會不會怎麼算,我們都失算了?

  • 字級

少子化,這幾年挺熱的議題,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除了電視報章上的常出現的標題:已開發國家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國小減班加重流浪教師問題、政府的獎勵生育政策……以新聞形式波波攻擊;適婚適育年齡的周遭好友們,總是也承受不少長輩們的關愛眼神。(不好意思,對某些年紀的人來說,這問題正好有點敏感:))

所以,相信許多人都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且有了自己一套理論答案。聽了不少,也或多或少有過幾番討論。關於不生小孩,有的人理由很簡單──不喜歡小孩(或許該感謝這是一個傳宗接代壓力相對小的時代);有的人基於經濟考量,生養小孩並不在現階段生涯規劃之中;有的憂心地球未來,人口過多、資源有限無疑是未來地球的大問題。當然,更有人認為地球環境日益惡化,沒必要把孩子丟向一個更糟的世界。

可另一方面,我們也憂心高齡化的社會,下一代負擔將越來越重;醫學進步、壽命延長,但整個社會結構是否足以供養那麼多老人?當獨生子女家庭逐漸增加,這批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因缺乏與兄弟姊妹的相處經驗,而產生社會適應障礙……林林總總,它可以是個人生涯規劃,也可以攸關社會結構、國家發展。或僅僅是最單純的,對眼前這些孩子們未來的擔心。

法蘭克.荀馬赫,以其新聞專業對議題的敏感及分析能力,綜合了包括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加上新聞事例分析,寫了這本《少子化:我們社會的災難與危機》。

背景使然,作者取用的多為德國社會的調查數字,觀點也多從已開發國家出發。不過有趣的是,或者該說引發我這個「東方人」興趣的是,除了探討前面所提的諸多論點,打從書一開始,作者就不停的強調「家庭」這回事。

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上世紀美國拓荒,一個是近代度假飯店火災,都是死傷者眾的悲慘事件,但是其中存活比例最高的,不是年輕人、不是男人,而是有家人、可互相協助的人。為什麼是家庭?因為愛、責任?都不是,因為家庭是傳統動物本能的組織,我們對家人的協助,其實是基於保護自身基因的延續,是「利己」的考量。

說穿了,就是「自私」。

荀馬赫在書中花了許多篇幅探討人類本能中,「利己」與「利他」行為在傳宗接代這件事上的意義。有趣的是,當我們為了現在生活的舒適與競爭力而不生小孩,其實是間接捨棄了「家庭」這種最傳統人群組織所提供的庇護和幫助。個人主義發展,在利己心態的考量下,我們居然捨棄了人類最動物本能的利己組織?

當我們在理性的層次上揚棄傳統的、舊的家庭價值時,反而忽略了動物性的自私基因,到頭來,這算盤到底該怎麼撥才好?

會不會怎麼算,我們都失算了?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你想終止惱人的年節對話嗎?試試看跟對方聊這幾個話題

有一點禁忌、有一點難解、有一點傷痛,有一點不敢面對,可能會聊不下去,但如果話題繼續,你們將重新認識彼此。

438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