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我們不要過度醫療!──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
作者:宓兒 / 2006-06-09 瀏覽次數(4938)
這無關乎無謂的疼痛,無關乎截錯肢,也無關乎留在腹腔的小鉗子等等醫療疏失。這牽涉到的可是事先就明知其無益乃至有害的醫療措施。它是醫療體制的詐欺。
──摘自左岸文化《無效的醫療》
這幾天,宓兒剛好看在看《無效的醫療》、《藥廠黑幕》、《別讓醫院殺了你》這幾本書。結果,沒個準的天氣忽冷忽熱的變,竟然就生了病。對於看了書之後有所體認的宓兒來說,這些原本看似平常的流程:生病→就診→領藥→吃藥的動作變得不那麼順暢,不禁對這包剛從藥師手裡接過來的藥產生疑惑,即便是藥師跟我解釋了藥的品名、功效以及用藥的方法。坦白說,我還是對它一知半解。這中間的奧妙自然是因為醫療產業相較於一般人而言具有比較高的進入性門檻,白袍、白色巨塔代表專業與權威。
到底醫療體系、藥廠產業出了什麼問題?使得討論這類議題的書籍在近期陸續散見於各大出版社的版品,其中不乏敘事性的報導文體或小說。愈來愈多的作者站出來呼籲大眾,要我們學習拒絕過度的醫療、要我們正視醫療照護的分配不均,要我們看清藥廠冠冕堂皇的謊言,一起來找回自己應有的健康與自信。他們並不是要一味抹煞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而是在昭示一個我們不可規避的真相──在資本主義蓬勃開展的當代,原先以懸壺濟世、救人治病為職誌的醫療產業產生了質變,它們被商品化了!
以資本主義的本質來說,這是任何一項產業在高度發展之下,都會進入到的階段,在彼此競爭、賺取利潤之中造就商品創新的奇蹟。但是,這一連串的過程對於醫療照護來說,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在醫療商品化之下,我們反而被許多創造性的假需求包圍而不自知。
當商業考量取代仁心仁術後,莫名其妙的冒出許多新的病症名稱,以及對症治療的各式藥品,藉由無所不在的置入性行銷滲透到你我的生活之中;醫院礙於經費刪減急診室的病床,使得救護車在醫院與醫院之間疲於奔命,延誤了最佳的救護時機……種種轉變衝擊著這原本堅毅不搖的形象,對於可能身為病患或病患家屬的我們,到底該相信什麼呢?
《無效的醫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擁有知識才是最好的醫療!我覺得這句話很貼切,擁有知識可以讓你學會成為一個明智的消費者、可以讓你了解能為自己的健康做什麼,進而在要看診的時候,就去找一位不一定要開藥給你、但會鼓勵你為自己健康負責的醫生吧!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