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讓我們將宇宙,濃縮在「書」這個容器裡……
作者:operatic / 2006-07-20 瀏覽次數(2601)
我第一次被書的外觀所迷惑,是《紙模子歐洲行》這本書。這本書從封面到內容的排版,都是一個勁兒的讓我迷惑不已——迷惑到我堅決的要把它帶回家,後來想想絕對翻不到五次。但我一直堅信,一定是有什麼,牢牢的抓住了我,進而對一本書,產生了執念,彷彿我對這本書已經完全瞭解。
近年書市上出現了無數裝禎令人驚喜的書籍,隨著「大家越來越厲害」,我們驚喜的次數似乎也慢慢的降低了。被譽為亞洲圖像研究者第一人的杉浦康平先生,近日由網路與書出版了《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讓我回頭開始想這件事。
杉浦康平先生早期由雄獅美術出版的《亞洲的圖像世界》與《造型的誕生》這兩本書,是整理他個人的思索,還有根據他的興趣,所長年研究的主題。他在旅德期間,對於在那個環境中,看事物皆有「對與錯」、「是與否」的回答感到不解,從而回頭省視自己的文化——不單的日本的,而是整個亞洲。因為他清楚的認知到日本的文化、文字,大多來自中國。在亞洲的各個文化交融之下,觀看萬事萬物,更應考察它們的源由與歷史,才能真正感之其中深厚的意涵。回日本後,他把握與各國交流的機會,進而彼此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也就成為了這本《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
《亞洲的圖像世界》誕生的方式和我一般認識的出版流程不同。在挑選好主題後,先定圖版,然後決定圖版配置,在依版面設計撰寫文章。我們所見的每一頁,圖與文的搭配,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主標要多大,如何段落,註釋的位置……。整本書從封面到內容,都是完整的意念。他所介紹的28個圖像,從各國的理論、實物上的呈現到其中隱含的意義,寫起來彷彿是一段一段的散文詩,但其中蘊蓋的知識卻無比豐富。
在《造型的誕生》中,則是藉由十二個主題,讓我們重新認識由五觀感知到的所有物體型態。例如日、月,在不同的文化裡,卻都放在圖畫中人像的眼睛。有些是左日右月,有些則相反。例如在〈漢字根植於大地〉這篇文章中,他討論造字的方式,這些文字是如何抓住了自然界、用肉眼看不到的力量,將能量表現出來……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物體,在細細去探究源由之後,一切就更為開朗。而這些想法,也就化在他設計的每件作品裡,如此,才算完整。
在《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這本書中,杉浦康平與六位亞洲出版人對話,在每篇對談中,各有不同關注的焦點,但整體談話的高度,還是以亞洲為出發,在相同處,發現彼此不同的火花。以其中與【漢聲雜誌】(註二)的黃永松先生對談舉例,漢聲雜誌在抓住了四個基本定調的主題後,以歐美性較重、秩序井然的分類表來詳列出雜誌所要關心與報導的面向,讓這一系列的雜誌更為完整。而這些「活的」民間藝術品,也在漢聲雜誌的紀錄下,被珍貴的保存下來。從與杉浦康平的的對話當中,我們似乎又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認識漢聲雜誌的出版品。
一本書的每一個篇章、每一個版面的編排,可能就只是一般,但也有可能是一個小宇宙。或許我們只是捧著一本15cmX21cm的紙製品,但或許有一個宇宙,是被如此用心的,濃縮在一本書裡。
至少至少,是有一群人,是如此用心的在完成每一本書。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