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這本書很有事

【這本書,很有事】完成一場「不可能的任務」──《S.》中文版

  • 字級


behindthestory
 
S. 【中文版全球獨家收藏盒】
S.

第一次聽說《S.》,是在 2011 年的法蘭克福書展。透過版權新聞與各國出版人的情報,我們得知鬼才導演 J. J. 亞伯拉罕首次跨足小說創作,還找來有「北加州村上春樹」之稱的道格.道斯特攜手合作。當時,為防止計畫提前曝光,一切保密、保密、再保密。想閱讀書稿?請先簽署保密條款,並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審閱,稿件只能在現場翻閱,不得攜出。

S_1
[圖1]蓋有浮水印的《S.》機密稿件與手寫字初稿(當時由作者道格親筆撰寫)。這份文件依約埋藏了三年,直到《S.》中文版正式推出,才能公開。(照片提供:版權代理 安德魯納伯格聯合國際)

為了一睹神祕大作,我們來到版權代理的辦公室,在一個密室般的小房間捧讀《S.》的雛形。當時這故事還沒有書名,只有一個代號:石察卡計畫。

石察卡是誰?翻開《S.》,珍與艾瑞克的字跡穿梭在古書《希修斯之船》的頁面,此書正是出自作家石察卡之手。他是當權者懼怕的棘手人物,卻無人知曉其廬山真面目。而兩位主角同樣深陷於書中無可自拔,因而攜手踏上了一場詭譎的解謎之旅。

「尋找一名身分撲朔迷離的作家」,這是兩名讀者奮不顧身的文學追尋,是《S.》最動人的敘事核心,也是我們大膽決定簽下此書的關鍵。因為,即使剝除了「挑戰紙本書極限」的手寫字、配件與驚人的仿舊視覺,依然是每位愛書人都會深深墜入的故事。

這份機密文件距離《S.》現在的模樣,還有很長一段路。2012 年夏天,國外傳來了完整電子書稿,當時兩位作家已放棄親手寫稿,改以陽春的「插入註解」方式,在文字檔標出珍與艾瑞克的交換留言,最後才交由寫手謄寫。

S_2
[圖2]《S.》最初的電子版書稿,據說文字檔每天都害作家的電腦當機好幾次,換過數種不同的文書軟體都行不通,或許是電子產品的設計,天生就無法駕馭這本書吧。

接下來,書中配件的構思製作,又煎熬了許久。作者為了呈現「文字」的各種迷人風貌,設計出 23 種情境、紙材與筆觸,使得配件成了電影道具般的存在,引領我們穿越時空,來到她和他親筆留言的每一個瞬間。直到 2013 年,《S.》才終於以紙本書的姿態登場。但,我們除了驚歎,心中也湧現「前途未卜」的恐懼──中文版,真的做得出來嗎?

首先,版面如何設計?超過 10 萬個繁體中文手寫字,該如何呈現?《S.》本體的《希修斯之船》是 1949 年的舊書,台灣在那個年代所出版的文學作品,幾乎全是直式排版,因此文字的排列與翻頁方向皆與原文書相反,400 多頁的手寫字也跟著大風吹,只能從零開始,加上中文筆劃複雜,字跡除了有個性,更要清晰耐讀,否則眼睛恐怕會吃不消……最後,經過 100 天以上的寫字身心磨練,她和他才演完了全書的「紙上對白」。

S_3
[圖3]手寫稿進行中的編輯檯工作實景。右起:兩人對白的中譯稿;原文書;編輯以潦草字跡先為寫手安排好的謄抄版面;珍的筆跡(留下適當空白讓另一人回話,經由編輯校對後,再快遞給艾瑞克撰寫)。

S_4
[圖4]校稿實況。為了避免和小說主角的字跡混淆,編輯小組動用了各色紙膠帶、標籤貼紙和彩色筆寫下校對文字。

直到手寫字編排了超過 50%,我才有勇氣面對書中的配件。因為出版社年資超過 20 年的印務大哥即將退休,實在不忍(也不敢)將這燙手山芋交給他。但,該過的關卡總是要克服……

書中的電報、老照片、明信片、羅盤等「小說專屬道具」,只要細心尋找合適的紙張,都能各個擊破。唯有那傳說中的「餐巾紙」,只能尋求專門廠商相助,過程中不斷碰壁,一度向美國出版社求援,也曾考慮以棉紙替代;然而,這可是艾瑞克在咖啡館隨手取來的餐巾紙,他畫下出入校園的密道,夾在書中告訴珍……少了這段故事,她和他的相遇就有了缺憾,無論如何非得印出來不可。

S_5
[圖5]第一批送到出版社的中文餐巾紙打樣。製作前,為模擬字跡在棉質表面暈開的效果,艾瑞克先以代針筆在宣紙上手繪地圖。

《S.》中文版誕生之前,最後一關,也是最令人忐忑的,就是作者 J.J. 亞伯拉罕的審核。每一處中文字跡、書盒的樣式、配件的呈現,他都堅持親自過目。製作期遇上《星際大戰 7》的拍攝,他利用拍片空檔審核書稿,終於點頭同意。紙本書漂洋過海送到美國後,J.J. 的出版團隊捎來訊息:「恭喜你們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原來,親身經歷這場紙本書的大冒險,就像走進一個看不見盡頭的隧道,只能什麼也別多想,一次解決一個難題,慢慢摸索前進。

《S.》從 2011 年寫到 2014 年,依然未完待續。因為,翻開書的那一刻,我們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即將寫下屬於自己的劇情。歡迎加入這場「不可能的任務」。(本文作者為寂寞出版社主編)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返校前,返校後,幫助你更了解故事背景的四篇文章

    「真促會」理事長黃長玲:「我們能否做到,不去美化也不只是指責,盡可能對那個時代公平?」你知道台灣戒嚴時期的書籍,譯者不詳的書占了四成嗎?《無法送達的遺書》如何將九個差一點被遺忘的故事重現?同樣刻劃1960年代中學生活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一起閱讀四篇讓你更了解台灣戒嚴時代樣貌的文章。

    6250 1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返校前,返校後,幫助你更了解故事背景的四篇文章

「真促會」理事長黃長玲:「我們能否做到,不去美化也不只是指責,盡可能對那個時代公平?」你知道台灣戒嚴時期的書籍,譯者不詳的書占了四成嗎?《無法送達的遺書》如何將九個差一點被遺忘的故事重現?同樣刻劃1960年代中學生活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告訴我們什麼?一起閱讀四篇讓你更了解台灣戒嚴時代樣貌的文章。

625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