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但以理)
列數全球珍貴且悠久的國家級博物館,英國有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有巴黎羅浮宮,日本有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都具有強烈的象徵意識,足以成為一國代表。這些博物館,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在這個世界上,卻有兩個故宮。
我們無從判斷有多少比例的中國人與台灣人,會覺得北京台北各有一座故宮是件多麼奇怪的事;但在日本朝日新聞國際編輯部副部長野島剛的理解中,這卻是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狀態。為此,他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走訪台灣、中國,遠及美國,詢遍各界相關人士,從無數史料中蒐羅蛛絲馬跡,以日本人專擅的深入鑽研態度,寫就《兩個故宮的離合》,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外交角度切入,試著替故宮的分裂找出解答。
多數人看故宮,看見的通常是歷史,是文物,與藝術價值。「故宮問題一直是政治問題。」野島剛表示,1925年故宮落成於北京紫禁城,1933年至1948年間,館藏因戰亂開始南遷;後又因國共內戰,蔣介石下令將文物移往台灣。「其實蔣介石對故宮並不關心,因為他對文化跟文物並沒有什麼興趣。之所以花那麼大的力氣把故宮文物送到台灣來,還斥資在台灣另蓋故宮,只代表他很重視故宮在政治上的宣傳效果。」蔣介石並非風雅之人,純粹是看準了故宮文物的政治價值。
這樣的政治價值延續而下,讓兩岸故宮不只有著歷史情結,還成了台灣政黨政策與兩岸關係的角力場。野島剛述及,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後,決定推動大規模的故宮改革,要讓故宮變得更多元,匯聚各地文化,成為世界級的博物館。但2008年政黨二次輪替後,民進黨設定的方向完全遭到推翻,故宮又被國民黨拉回原來中華文化的路線。「一個國家級博物館的定位、方向、內容,在短短的十年內兩度翻轉。除非發生革命,否則這在國際上其他國家是絕對不可能的。」
2009年,北京故宮常務副院長李季第一次訪問台灣,跟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召開一場歷史性的記者會,為兩岸故宮闊別一甲子後的首度團聚。當現場的記者們淨問些枝微末節的問題時,野島剛直截了當地提問,「兩個故宮,到底會不會統一?」
「你知道他們怎麼回答嗎?」野島剛問我們,我們搖頭。
針對這個問題,北京故宮常務副院長李季的回答是:故宮本來就只有一個。未來再變回一個故宮,是他們所期待的。而台北故宮周功鑫院長則四兩撥千斤地回應:雖然兩個故宮交流是好的,但畢竟故宮已經來到台灣60年,要不要統一,不是現在需要討論的事情。
(攝影/但以理)
但這一切,對兩岸一般民眾來說,卻不見得是生活中要緊的關注。「很多中國人都去過北京故宮,卻沒有看過裡面的文物,因為北京故宮實在太大,大家光從天安門走進去就累了,根本不會想要去看文物。」還來不及笑,野島剛又說了他在台灣這頭的觀察,「很多台灣人跟外國遊客最先推薦的地方也是故宮,但如果細問:『那我該去看什麼文物?』多數人答不出來。只能講出翠玉白菜。」然而翠玉白菜只是一個漂亮的藝術品,文化價值很低。「台灣人或許對自己擁有故宮感到驕傲,但對故宮沒有愛情。」野島剛說。
如果故宮的根在中國,對中國人而言,他們去了故宮,卻無力參訪,反而來到台灣故宮才能細細品賞;台灣人就算擁有故宮,卻不珍惜,也不積極地去熟悉。那可能只是一個景點,一個畢業旅行會去的地方。那些情結與糾葛,就像故宮遠遠座落的外雙溪,超脫凡俗,即使背後有著層層難解的利害關係。
「故宮背後其實有很多問題是很需要被討論的。」十幾二十年前,大家都還不那麼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最多說本省外省;現在不管本省外省,都會反覆宣示自己是台灣人。「如果一個人稱自己是中國人,應該就要對中國文化有強制的責任與關心,不能不在意故宮。假若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那還需不需要去了解中國文化?但故宮明明就是台灣擁有的寶貴資產,這是無庸置疑的。」
「面對故宮,台灣到底是該將故宮的文化歷史延續到自己身上、與現在的自己連結,還是就單純把故宮當成歷史文物收藏庫?這都是可以討論的。」假如故宮終究無法與政治切割,我們除了透過兩個故宮的互動,來預測兩岸關係未來的命運,更重要的或許是該好好思考:台灣除了以故宮為傲、甚至善加運用之外,是否還要為故宮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