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__O5〕符號╳何佳興
大學主修書法篆刻與當代藝術的何佳興,身兼藝術家與設計師身分,他的創作方向既對立又融合,也曾與音樂人陳明章、林強,攝影師關曉榮等各領域藝術家合作。他在創作中書寫,發表篆字變體的實驗展,陸續推出「寫字.寫相──未完成的繪本」「永恆的成人遊戲工廠」「寫字.寫相──我」「青春暫度」等展覽。2006年成立個人工作室Timonium Lake,曾獨立出版《和歌山歌劇 WAKAYAMA OPERA》《二色心經 HEART SUTRA twice》,挑戰細膩質感。
Q1. 你怎麼看待「符號」元素這個書設計元素?
大學因為分數不夠,意外念了國畫組,我主修書法,雙主修當代藝術,這都是我上大學前沒想過的事。我覺得藝術創作是可以跨領域互相移植的,盡量把我學過的書法和當代藝術的邏輯移植到設計上,就會有很多交叉運用的可能性。
關於「符號」,我的概念是從篆刻著手,符號的最開始是線條,如何安排一方印,那方印某種程度就是一個符號。寫書法或是刻印章,會講究材質、筆墨、紙質,我在設計上會想像成寫一幅字或是刻一方印章,從封面過渡到內頁,字間、字距、圖像,都是整體的考量,去想這本書的樣貌該帶來怎麼樣的感受。書的主題跟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
我比較是從東方的角度看符號,書法篆刻講究「行氣」,寫過一點字的人就可以感受,有點像是基本的美感判斷。對我來講,一個好的設計,就是每個線條、每個細節放置的位置都到位,這樣的一本書,就像是一方「有感受」的印章,視覺是印面,整體就是整方印章給人的感受。書法篆刻給我的另一種經驗,是能感受作品的「氣」。設計出來的東西如果不順,常常是因為設計師與業主兩方折衷,遷就下做出來的,有共識的東西,看起來就是會順暢。
〔何佳興書設計作品〕
Q2. 「符號」元素在你的設計作品中,你喜歡哪些呢?
1.《玻璃門內》
夏目漱石的文字步驟很慢,書名又是「玻璃門內」,當時我想像它是透過玻璃門折射的光線,便想到可以用壓紋表現,而印刷工法也可以做出這個效果。中間有個插曲,我會習慣選黑色的紙來當封面,當時剛好黑紙沒有了,要重新挑過,於是用了紫色。這種配色其實蠻日式的,更貼近一點。
2.「現在」展覽DM
我跟陳衍秀一起策展的展覽DM,我也兼設計,像是作者設計自己的書。DM上的紋路來自於西洋古董書的邊飾符號,我把紋路組成線條,像是雲朵一樣,再它們連 起來,最後再修整空間。因為主題講詩,比較浪漫,所以我用光線去襯它。全部調整好,就是一個印面,一個符號的出現。我會先把作品執行出來,才去想為什麼當 時會這樣做。我覺得東方的東西比較不是分析式的,先用實際經驗去試,之後才能看出脈絡。
3.「牯嶺南海社區劇場2011夏綠地」展覽海報
題目是「夏綠地」,主視覺選了OL,這個展覽有慵懶隨性的部分,另外加了很多蠻常見到的符號,找了許多句子,將這些符號字句集中起來,呈現出一種吵雜感,比較日常。這張海報的視覺就跟工整的一方印章不太一樣,會產生更多對比。
Q3.「符號」元素與裝幀設計搭配得很厲害的國內外書籍,你會推薦哪幾本?
1. 室生犀星《殘雪》
2. George Seaver《Albert Schweitzer-The man and his mind》
3. 井上荒野《あなたの獣》
第一本跟第二本都是古書。古書有時間累積造成的設計,並不是人為的。舊紙也有一種風味,是刻意仿舊也做不到的,好的設計時間久了,看起來會更有韻味。《殘雪》的字跟裝幀,所有的安排都很舒服到位,我喜歡「殘雪」的字距,作者名旁邊的一枚章幾乎把整本書的設計都撐起來了。
在設計訓練上,設計師通常不太敢去動字距行距,但每本書應該有它適合的字距行距,一本書要做得好,每個環節都要面面俱到。書法講布白分均,篆刻講陰陽,其實就是白跟黑的關係,也是氣的流動關係,有的字可能很大,塞得太滿,白透不過氣,看了會不舒服。我很在意留白和內外的均衡,一個字可以以一個字的空間來看,一個面也有一個面的空間感,可以一直擴大來看,那是種相呼應的關係,《あなたの獣》就是很美的例子。
Q4. 你如何轉換藝術家跟設計師的兩種身分?
創作跟設計之間是要切換的,因為設計還是需要溝通,需要一點因地制宜;而創作比較是跟自己溝通,如何把自己想呈現的先提出來,「自己」會放在比較前面的位置。所以做設計工作時,我會先確認清楚創作的彈性可以做到哪裡。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