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高中生讀什麼

【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我該拿愛怎麼辦?從繪本《白花之愛》談學校沒教的情感教育

  • 字級


風格唯美的繪本《白花之愛》,透過少女對白花的情感想表達些什麼?(圖/《白花之愛》內頁 )


【編輯室報告】

這是一則關於擁有與失去的故事,女孩發現花園裡突然出現了一朵潔白細緻的花,美麗的白花不斷生長,飄揚在空氣中的花粉香氣,令她日日在清晨甦醒,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活力。女孩開始用心灌溉、照料白花,直到有一天,花朵開始枯萎,女孩感到非常困惑。難道是自己的付出太少?或是照顧過頭?為什麼白花從此不再為自己綻放?竟在他人的花園裡綻開?女孩苦苦思索,直到最後,心中的疑問終於得到解答。

《白花之愛》文字作者大衛.卡利(Davide Cali)在台灣已出版多種繪本,本書主題「愛」,跳脫過往的敘事模式,不僅觸及了成人世界心繫關切的愛情叩問,亦可延伸解讀至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深刻情誼。繪圖作者莫妮卡.巴倫(Monica Barengo)可則是義大利繪本界新起之秀,畫風溫婉、內斂,卻呈現出哀傷、淒美的沈靜氛圍,透過獨一無二的細緻筆觸與柔和色調,勾勒出愛情世界最動人的片刻,為青少年讀者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讓我們看繪本書評家怎麼讀這本書。




文/吳方齡(小茉莉親子共讀共同版主)

白花之愛

白花之愛

第一次翻閱義大利原文版《白花之愛》時,雖然不懂文意,但被繪者勾勒、如張愛玲式的畫風所深深吸引。有別於一般繪本,《白花之愛》整體色調以罕見的茶褐色為基底,深深淺淺地描繪出造型典雅的女孩、貌似辛夷的白花、窗櫺、咖啡杯等等家用品,充分地彰顯了棕色系優雅質樸、冷靜低調的氣質。不同於圖畫服務文字的慣例,繪者在圖像中也蘊藏了許多懸念。如:日常咖啡氤蕴對比初聞白花香氣;復古法式剪刀刀鋒,應和白花虛線輪廓;頁末,從植物叢中、矮小房子裡,伸展出有著鎖孔的白花,直視一把精緻的鑰匙.....這些暗喻,充分引起我的好奇,讓人好想一窺究竟!

待拿到中文譯本,細細讀完,一遍又一遍地翻閱,不由得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啊,這就是初戀呀!

初戀的感覺酷似新手玩「旅行青蛙」遊戲,除了幫忙旅蛙打包、盼它歸來之外,還要翻找養蛙攻略或參考朋友心得經驗,由衷地希望自己還能再為蛙兒多做些什麼。就像繪本中的少女,滿園春色裡,她只見到純潔的白花一蕊。雖然一開始很擔憂、不知如何照料,但在女孩鬆土澆水、悉心呵護下,每天早晨,一朵朵白花綻以迷人的芬芳,陣陣向她撲來。自此,白花便成了女孩心頭的一顆「硃砂痣」,就寢時窗前的一抹「明月光」,思懷想念、繾綣縈繞。然而,就像張愛玲所說的:「每一個愛情故事,一開始都是燦爛如花,可結束時卻又總是沉默似土。」。突然間,白花不再回應少女的掛念、迸發新蕊;原來盛開的花瓣,也紛紛枯萎凋零、化作春泥。讓滿是問號的少女,不得不向樹梢的烏鴉提問:

—為什麼這麼美好的事情,說結束就戛然而止,沒有預警也沒緣由?
—是我給的愛太多了讓一切終結嗎?
—如果沒有我的愛和關懷,白花依舊盛開,那麼我的付出都是徒勞?

愛就是愛,無關付出或回報。要享受手裡有的,不往外求。」在西方帶有死亡暗喻的烏鴉,這樣回答少女。

「愛真的可以不求回報?能愛逝去的東西嗎?」(圖/《白花之愛》內頁 )


其實,感情有時候真的只是一個人的事,與他人無涉。每一場戀愛,都像是獨自點了一道無菜單料理,酸甜苦辣、悲愁喜樂,無法預測、萬般不由人。我可以揣想,當少女再度見到白花,但花兒卻盛開在別人家院子裡的心情。

熟悉的花香依舊甜甜地從鄰家飄來,雖說像是個溫暖的擁抱,但是,一個人兵荒馬亂的初戀啊,該拿它怎麼辦?!


 延伸閱讀 
1.【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 】你是否和我一樣,在成長中苦尋不著自己?——宋尚緯詩集《好人》
2.【像我這樣一個高中生該讀些什麼✈ 】十七歲的你,快樂嗎?讓《別再叫我加油,好嗎》帶你直視自我困境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75 0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遇到性暴力,別再質疑受害者「為什麼不求助」,而是傳達「不是你的錯」

「N號房事件」爆發時,很多人驚訝於「為什麼孩子不求助」,事實是,受害者就算求助了,下場可能是被質疑、被譴責、被說「不要講了」;受害者在這種社會氣氛下很難不去想:我究竟做錯了什麼要被如此對待? 僅有極少數的受害人,身旁會有人真心為其感到痛苦心疼,並設法讓受害者知道:有錯的是加害者,不是受害的自己。

17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