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際的製作規格看待正在做的這本書
常常我們在逛藝術書店的時候,看到一些很棒的外文攝影或設計書的裝幀工法都會自嘆,為什麼在台灣沒辦法做出這樣高規格的讀物,或許受限於物價,過高的裝幀成本反應在售價上,可能就影響到實體通路上的銷售,於是很多很好的作品受限於書本形式的折衷,始終不能美好地呈現該有的好看風景跟感知。
從簽下《tokyo boy alone》,我們就不斷地想克服價格的困難,挑戰高標的規格跟製作水準,證明台灣的編輯台製作國際水準的藝術書能力。
打從一開始的攝影原作,出版社就毫不手軟地指定日本攝影圈最負盛名的寫真弘社(Shashinkosha ,Tokyo)沖印監製,希望從一而終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完美的。
這本攝影集應該有的外在樣子
● 乾淨的外表
一開始我對封面的想像是乾淨,或說白淨的淺色書皮。雖然乾淨,但要能感覺與觸摸到紙面上「溫文」的溫度。雖然森榮喜大部分的作品以乾淨、透明與耽美為人所知,但其實他有近二分之一的攝影作品是帶著幽暗與對比極重的闇夜氛圍的,這點反而更強化了我想要封面大量空白的想法,希望讀者將這本書拆封後,能夠有節奏地進入作品內頁,從一開始較鬆白的乾淨,漸漸讓閱讀的呼吸節奏加重,最後再返回陽光重新滲入的明媚。於是,我用白色外皮將調性較重的作品包裹封裝在大量的中間頁,增強想像的空間與未知。
● 手工照片黏貼
雖然讀物本身無可避免地需要被量產,我仍希望每本書盡量獨一無二。我選擇九張很棒的作品照片來製作符合經濟尺寸的拼版,印在250磅的安娜白卡上,再上多麗亮膜後裁切,讓照片看起來更接近沖洗後的樣子,最後再手工一張張貼上特製的白色簽名貼條。這是本書有九種封面的原因,這樣的做法可以稀釋一些些來自印刷機機械的生冷感,讓書本多一些人為的溫度。
● 製造質感、重量感
封面、封底前後各裱了厚磅的灰紙板,由於高盎斯(厚度的計算單位)的灰紙板是無法過印刷機印色的,所以前後紙板上又貼了非塗布進口紙。紙張貼裱前的事先印工包含:封底條碼、定價文字、封面照片的對位點,以及書名、作者名的壓力燙箔處理。
厚磅灰紙板是這本書拿起來有重量感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內頁使用的進口美術紙高達200多頁。
● 書背(書的側面裝訂邊)與穿線背膠
讀者可以發現,書背採用非一般常見的裝幀方法。內部結構使用穿線背膠,但是為了讓內頁翻開時接近攤平,連接近版心的照片都能完整呈現,我們在穿線法跟固定用膠的成份選擇上,來回試了七、八次才達到滿意的效果。
會試那麼多次是因為,側邊的裸背直接影響了最外層白色絹布包裹時的紋理呈現,好像製作服裝一樣,為了讓服裝表面平整好看,在「裸背」與「絹布」之間我們利用扉頁跟紙片壓條,試出了讓裡外都完美的緩衝方法(←對不起好像太難了,請大家不要頭昏),光是不斷嘗試,就耗時近一個半月。
試到印刷廠與裝幀廠老闆手軟的「打樣白書」 |
這本攝影集的裡面
● 用紙
為了讓森榮喜的攝影作品在最佳的狀態下有完美的顯色,選擇質地好的紙張載體是最必要的核心。這本書是由13台進口高塗布美術紙(「台」為書籍裝訂的計算單位,16頁為一台)加上1.5台來自日本的淡青色色紙組成。高塗布美術紙用於主體攝影作品的印刷,而色紙則用於書中收錄的散文頁跟平衡影像節奏的特殊頁面上。
由於代理商的淡青色色紙缺貨,為此在今年四月下旬,便提前跟日本追加用紙訂單,等了一個月的船運才順利運抵,趕上台灣的赴印時間。
● 圖像的節奏與安排
我必須說,這是很難傳達跟解釋的事,攝影師在拍照的當下是單張又單張地去凝視作品的,而作為有時間順序的翻閱與閱讀,又是另一回事了;很多時候我是先憑感覺來計畫圖文的粗略安排,再做傳達上具有意義性的調整。
我覺得給讀者想像空間很重要,例如:書中男性裸體的前後頁,刻意安排白沫噴泉或地板上一灘水的意象;主角用手遮住面目的影像,與包裹的物件、背部襯衫的大片汗水做刻意連接;又或散文台(色紙台)安插的位置以及承接前後作品的縝密安排,甚至推演到必要的留白頁(呼吸與節奏的轉換)等......我必須做到不留痕跡卻可以讓讀者翻完書後覺得舒服滿足,並留下回味跟餘韻。很多時候,對一本書完全沉溺的敏感(或說絕對感性?)及完美主義,絕對是理性的編輯技術怎麼努力都模仿不來的抽象層次。
照片排序除了感性的思考,也帶著一絲絲訊息傳遞的隱約微光,作者與讀者間各自解讀想像的文本空間。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