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的生活啟蒙到改變世界的可能,這些動人的風景正在日本發生。踏實地感受生活,用時間累積自己的信仰,才能真切地選擇自己的道路。地方社區的發展,也因為人的理念,讓人與人之間重新連結,復甦溫暖的人情世界。
在日常找尋啟發,用人情連結生活理想
「我到底喜歡的事情是什麼?一邊拔著雜草一邊想,果然我喜歡的是拔雜草」。
七零年代的女歌手大貫妙子,在葉山買了一塊地,從都市搬到鄉下,邀請年邁父母一起跟她回家。《我的生活方式》是她八年來的生活記錄,寫的盡是日常的所有細節。趁著天氣好的時候,就想發狠起來洗衣服,然後晾在有陽光的院子裡,再怎麼鑽牛角尖,也暫時不用看醫生。水仙的枯葉不應該裁剪,而是用時間,靜悄悄地等它初春開花。只要每天在院子裡灑上飼料,不與人親近的麻雀也會在窗邊排隊。
文字是隨性的,但對於生活是真切的。也唯有認真地過著生活,人才有辦法往前。因為,認真地吃飯、工作、遊戲、睡覺,在不斷重複相同事情的歲月裡,累積一些頓悟,進而選擇一條忠於自己的道路。
生活啟蒙不拘泥在鄉間都市的二元區別,而是人對於自身環境的有感。《東京本屋紀事》裡的書店職人,不論是鼓勵一邊喝酒一邊看書的書店,一個人勇敢開的書店,還是社區裡的平凡書店,因為這些職人的理念與信仰,在都市裡創造人與書、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理想生活型態。下班後就窩在家裡附近的小書店,放下手機,翻翻雜誌文庫,和老闆聊聊天,然後明天繼續往前。
《明日也是小春日和》原是建築師的津端修一先生退休後,和妻子從菜園的泥土開始,重新耕耘自己的四季生活。春日播種、夏季自製麥茶。夏天時,紙窗換成蘆葦窗,陶瓷器換成玻璃器皿,不知不覺就過了涼意的夏天。這是修一與英子的理想生活。所謂理想的生活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心態,那就是不論活到多老,每天都期待著明天的到來。
有時,一個人的頓悟,也能進一步影響周遭世界,創造不可思議的改變。《里山資本主義》就是從推翻「常識」開始。經營木材建材的中島先生,在1997年向銀行融資,不是要擴大生產規模,不是要改良生產良率,而是要建一個「環保發電廠」。泡沫經濟正結束,一個木材廠要經營發電,任何銀行員都會嚇到。
只要願意換個角度想,弱點就是機會。每年,中島先生的木材廠會產生四萬噸的木屑,不只拿來作生質能發電,還能作環保鍋爐的木粒燃料。地方政府跟著推廣,小學學校、公共冷氣設施、溫水游泳池,都可以靠木材能源發電。中島先生每年還可以回賣電給電力公司。不只如此,中島先生的新能源產業,也讓離開故鄉的年輕人們開始回家。「每天都在木材的香味下工作」,年輕人感受到不同於都市的工作生態。回到家鄉的年輕人,重溫家鄉的生活型態,從中啟發兼顧生活品質的創業夢想。
一環扣著一環,中島先生代表著「里山」改變著資本社會型態。資本社會講求大量製造的經濟模式,我們努力賺錢,也要努力消費,才能確保經濟的正常循環。但日子忙碌於工作,也受迫於開銷的費用壓力。不知不覺中,麻痺了生活意義的追尋。面對資本主義的極限,「里山資本主義」用新的眼光觀察我們生活資源。善用周遭已存在的資源,減少對自然的傷害,其實能源是源源不絕的。它的迷人之處,不只是社區的永續發展,更讓人找回生活該保有理想與信仰。
因此,「人」才是地方復甦中,最不可或缺的關鍵。《好設計,讓地方重燃元氣!》和《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記錄》也訴說著日本一篇篇不思議的人情連結。「雖說要把客人當神,但來過我店裡的客人差不多一半都做仙了」即將沒落的文之里商店街,用有笑點,有人情味的海報成功帶動觀光發展。附食材的《東北食通信》以食材傳達地方魅力,用「理解」與「感謝」讓鄉村與都市、生產者與消費者產生連結。用味蕾回歸人與人、社群與社群的溫暖與美好。
或許我們早就建好了家,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忘記家的長相,抑或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對於人生的歷程,大貫妙子如此的感嘆。也許,我們所追求的理想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是否有真切地停下腳步,好好地從自身真切地感受,認真地迎接每個體悟的到來而已。
更多延伸書單>>>>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