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獨白
1949年後,八年抗日戰爭的「真相不見了」?
作者:吳佩穎 / 2013-06-28 瀏覽次數(4824)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在蔣介石主導下,與同盟國的英、美、俄取得最終勝利,八年抗日戰爭同二戰結束。在歷經帝制革命、軍閥混戰後,中國終能廢除清帝遺留下來的不平等條約,掙開百年的歷史枷鎖,又再一次回到世界舞台。
只是,這次站在舞台上的中國,已是國力耗盡,經濟破產的勝利者,早已不復往日的盛世風采。接踵而來的一場五年國共內戰,更迫使蔣介石敗走台灣,中國又沉寂近三十年。
三十年後,中國在鄧小平主政下,從1980年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到今日的「和平崛起」,中共憑藉經濟上的成就與實力,躋身世界二強,向世人展示中國人的世紀已經來臨;同時也在曾經血流成河的八年抗日遺跡中,轉身向世人宣告,八年抗日戰爭是他們主導打勝的。
然而,這是親歷八年抗日戰爭的郝柏村所無法接受的。
對蔣介石來說,抗日戰爭是一場絕不妥協的民族存亡之戰;對郝柏村而言,解讀蔣介石八年抗戰日記,則是廓清迷障、還原真相之爭。
蔣介石日記於2006年在美國胡佛研究院陸續公開,今年高齡九十五歲的郝柏村得以從半生戎馬的記憶與故舊軍袍的訪談中,以蔣介石日記為本,探得八年抗日真相。為讓歷史真相永存,他自2011年開始,以五百字稿紙撰稿,每兩個月交稿一次,直到2013年1月交完最後一年稿件,總共寫了六十萬餘言。
隨著稿件上「抗戰勝利」腳步接近,郝柏村言談中的急迫感愈加緊促。每次往返取稿,老先生時而談及德軍與隆美爾將軍事蹟,或提蔣介石與史達林、羅斯福的往來,但終究關心的還是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進度,他告訴編輯們,現在的他是以「小時」在計算生命,深恐無法在生命的終點前為「解讀」畫下句點。
這是《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1937~1945》的無價之處。每日上午,幾不間斷地,他背起記憶的行囊,走入八十年前歷史長廊,在蔣介石日記的筆墨間,細細體會、深深回憶,探尋那苦難八年戰爭的每一日,再以一張張稿紙記錄下來,傳送回到現在。他用生命來完成這項歷史工程。
他在本書自序:「六十多年過去了,上一代的恩怨逐漸消失了,抗戰的光輝歷史,不屬於一黨一派,而歸中華民族所共享。回復抗戰歷史真相,是現代文明政府改革開放、擴大胸襟,對全民的至誠表現。」
1949內戰後的兩岸,各自六十年的發展,形成今日一大一小之局,共產與民主、13億人口對上2千四百萬人口,台灣怎麼看都是弱邊,就現今世界的強權觀點而言,中共乘著大國之勢,將距今八十年前的抗日戰史,發出了不同史實的詮釋之聲,隨著日益崛起的國家力量,雜音成了主調。
然而,這對親身經歷八年抗戰時代的郝柏村先生,是何其難堪與難過。抗日戰爭已成歷史,猶如逐漸退去的遠方風景,但蔣介石日記就如記憶中的光點,指引著老將軍找尋逐漸被台灣遺忘的歷史。
八年抗戰在兩岸的意義
今日台灣不少政治人物與團體主張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企圖透過拋棄自己的根,來重新建立新的政治論述,以鞏固好不容易從國民黨手中釋放出來的政治權力,利用國民黨來台戒嚴近四十年的政治後座力,以民主之名,以「新台灣人」的「去中國化論述」,勞勞地緊抱自己。
但大陸的中共正好相反,過去六十餘年,他們不停地抓著八年抗日戰爭的神主牌,編織著他們的戰場,儘管戰場是虛幻的,是誇大的,卻可依此收買億萬苦難中國人的歷史記憶。
郝柏村看透了這當中的荒謬,他以親身參與經歷,在蔣介石日記中找印證,還原歷史。他一再向編輯們重申,他不找人為這本書寫序,更不需邀人來導讀。他建構這本書的舞台是單一的歷史回憶,而非眾聲喧譁的論辯。
在這回憶的舞台上,他讓蔣介石的功過自己說話,戰場上決策的對與錯、用人的昏庸或得力,一件件與戰事同步推進。
在威權時代,無人敢挑戰大陸時期蔣介石,使得台灣僅認識蔣介石六十二歲以後來台的威權形象,《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1937~1945》讓我們重新認識他另一個抗日英雄的真實面。文/吳佩穎/天下文化編輯總監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