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當有一種稱之為恐懼的「情緒」攸關生存,我們該如何面對?

  • 字級

恐懼是什麼?

懼怕=無法控制+不熟悉+能夠想像的+受苦+毀壞的規模+不公平

所以比起心臟病跟車禍,我們可能更害怕墜機。首先,大多數的人應該都不能自己開飛機吧;我們在兩萬英呎的高空會不自在,因為在人類演化史裡,只有極短暫的時間有機會身處如此高度。電視、新聞媒體對於空難報導鉅細靡遺,大家都能想像從天上摔下來有多恐怖,而且從你得知會死跟實際死亡,會經歷一段神智清楚的等待期。再者,飛機現在可說已變成恐怖分子的武器了,不是嗎?

所以在911發生後,許多美國人不搭飛機,改開車;有學者統計,911後比起前一年同期,航空業少了17%乘客。但也有研究指出:911後兩年內,相同行進區段內,除去正常事故頻率、氣候影響,有額外2302人喪生,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捨棄搭飛機改開車的緣故。

學者認為這個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正常」的車禍死亡人數。某個程度我們可以說如果不是911,這2302人說不定還活著;某個程度,他們也是911的受害者。事實上,根據《科學人》的一份分析報告,開車與搭飛機橫跨相同距離,風險是飛行的65倍。

所以,我們的恐懼是什麼?當有一種稱之為恐懼的「情緒」攸關生存,我們該如何面對?

911對你我而言可能太遙遠,不過諸如此類的例子,日常生活無所不在:地震、颱風、搭飛機、身處高樓、火災、車禍、超商搶案……舉個最簡單無害的例子:你在10樓的辦公室裡突然停電,你會怎麼辦?你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反應嗎?2004年,《時代》資深作家亞曼達.瑞普立在製做911三周年專題報導時,打算將採訪對象轉向『倖存者』。這群人在經歷過911後,人生有什麼改變嗎?在摩天樓燃燒的當下,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麼?之後,基於好奇,她開始研究其他災難倖存者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人在災難中的反應,非常相似。在《生還者希望你知道的事》中,她採訪許多位不同災難倖存者,包括911事件、卡崔娜風災、哥倫比亞大使館挾持事件、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等,也採訪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針對面臨災難時會出現的心理機制,提出了所謂『災難人格』。

「否認」、「深思熟慮」和「決定性的瞬間」是我們在面臨超級災難時的反應順序,瑞普立在每個階段以災難倖存者的事例舉證,同時提出科學上的分析解釋。

關於天災人禍,我們自認知道的夠多了,所以我們會準備逃生包、買保險,說不定有些人還會在家裡裝煙霧偵測器,可是哪些是真的有用?哪些只是政令宣導、甚或是變相的恐懼心理行銷?

有多少我們看新聞報導時自以為是的推測判斷,其實根本是錯的?卡崔娜風災讓紐奧良災情慘重,許多報導歸因於當地貧窮黑人的比例:他們太窮,所以根本走不掉。可是研究災難疏散行為的學者發現,的確,擁有較多資源的人,在大難當頭時是可以有較多選擇,但這並非絕對,研究數據指出,如果把影響疏散行為的變因化約成百分比,收入所佔的比例不超過10%。那麼,究竟是什麼影響你我走?還是不走?對照身邊案例,我們是否能有更好解釋,以及更加清楚:怎麼做才是最有效的?

演化形塑的直覺在今日,對於生存究竟是利是弊?我們透過文化灌輸的生存技巧,有用嗎?

所謂災難,每個人定義不同。書裡所提案例,大多數人說不定一輩子也遇不上一次。不過面對它的基本心理機制以及演化反應,是可以想像的。無論事件大小,或許,它就是我們面對今日世界的基本法則。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發紅包、吃大餐,你的錢包見底了嗎?

每到過年各種花費讓你大失血,新的一年開始下定決心開始理財!但......理財真有這麼簡單嗎?在此為你獻上作家們開出的理財書單!

17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