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看電影,不是為了從生活裡逃出去,而是為了跌進更多的生活裡

  • 字級

我常常一個人看電影,在青春期那段既叛逆又憂鬱的慘白歲月裡,電影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是唯一能讓我離開世界的方式。

國中二年級,開始對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厭煩之際,我一個人上戲院看《猜火車》,電影以脫序出軌的反社會情節,深深撞擊我被規訓化的苦悶心靈,以反成長作為成長教育的解放啟示,這部電影比任何一堂課都要來得深刻與震撼。

上了高中,對性別意識的啟蒙處於徬徨懵懂的階段,我常獨自一人守在深夜的電影頻道前,看著一部部被列為限制級的同志影片,期望能從中窺見什麼隱藏在真實底下的、關於自我意識的秘密,我總睜大眼睛認真瞧,浸淫在曖昧耽美的情愛影像裡,即使對影片一知半解,我也看得如癡如醉。

大學以後,告別青春期的自擾與焦慮,看電影不再是為了從生活裡逃出去,許多時候,是為了跌進更多的生活裡,而預先進行的想像試鏡和排演。我替自己劃下一場又一場的電影時刻,在圖書館、電影社、二輪戲院…演練我的生命場景。在奇士勞斯基的影像裡,傷感生命的無常;在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諷寓裡質疑道德的難題; 在胡立歐馬登(Julio Médem)的異想裡圖繪夢境的顏色;在伍迪艾倫(Woody Allen)的幽默裡見證現實的謊言裡…。

相信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花了十幾年的青春時光忙著矛盾和混亂,將所有無法釋放、無法理解、無法傳達的思緒一股腦丟到電影裡去沈澱或發酵,就像小說《父子影痴俱樂部》的主角傑西一樣,在虛構的電影世界裡,換取成長的喘息空間。只是他比起我們更幸運些,有個專業的影評老爸在一旁替他揀選片單、導覽電影,用最通俗扼要的觀點分享電影與人生經驗。

《父子影痴俱樂部》是加拿大知名影評人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的自傳小說,記述作者在他兒子的成長暴走期,兩人一同共度的電影時光。在面對兒子蹺課逃學、酗酒吸毒等一連串棘手的問題,身為父親的大衛以每週三次的觀影活動作為休學的交換條件,兩人在三年的時間看了超過百部經典電影,從楚浮的《四百擊》作為開片首選,一路看了《大國民》、《安妮霍爾》、《鬼店》、《大法師》…等影迷必修片單,從新寫實到新浪潮;從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到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作者或以導演作選片主題,或以演員作影片分析,無論是哪一種面向,作者站在父親的角色,總能適時針對兒子的生活際遇和情感狀況,選出獨特的影片,透過電影的魔力催化,轉譯生活的諸種難題,同時也消弭父子之間的緊繃關係。

這本書非常能引起閱讀的共鳴,除了看到作者以通俗又不失幽默的角度概述影片,道出影迷心中對所謂經典鏡頭的質疑與嘲笑外,對我來說,這本書格外有意義的部分在於作者精心安排的選片,每每藉由電影的題旨,和自己與兒子所面臨的生活情境展開對話,雖然不一定每次都能從電影中找到呼應與答案,但每展開一場電影旅程,就彷彿重新遊歷一遍生活的苦樂悲喜,在徹底投入之際,釋放壓抑的情感與想像。而這,不就是電影所帶給我們最大的魔力與誘惑嗎?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新作在講什麼?(順便複習舊作)

繼廣受歡迎的小說《正常人》和《聊天紀錄》之後,莎莉.魯尼(Sally Rooney)再次以《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獲得愛爾蘭圖書獎肯定,本作圍繞著四個角色交織的關係開展,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愛情關係糾葛。她如何刻劃這四個生動的角色?又透過哪些個人生活體驗帶入書中情節?

124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