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假如每次我們看到的,是證言,也是謊言。《另一種影像敘事》
作者:operatic / 2009-03-27 瀏覽次數(4050)
除了當天天色的不同,使用的相機不同,時間不同,還有什麼是不同的?
照片,真的有不同嗎?
而我甚至會想要拍出與之前一模一樣的照片,但這個「一模一樣」,似乎一點也不重要。
每每會對於身邊有如此多「每天用力的用照片為生活做紀錄」的人感到讚嘆,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可以用影像留住。當相機越來越方便時,去了每個地方,似乎「趕緊拍一張」比「感受當下」來的急迫。我們漸漸地都被催眠為視覺的動物,也漸漸地越來越難被影像感動。一張張更為驚人、更為出乎意料之外的照片不斷出現,而我們眼睛感受到的衝擊往往只是瞬間。
瞬間之後,一切都被遺忘。
攝影,除了留住當下的紀念,還有沒有衍伸的意涵?抑或者是,講這些都只是吃飽了撐著想太多的證據。而若什麼都不討論好了,從《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書的第133頁翻起,你的心中真的不會有任何的「念頭」出現?
這個章節,叫做「假如每一次……」。作者們用影像虛構了一名老婦人的一生。有點像是,當有人請你試著以影像來訴說你的一生時,你會挑哪些照片?用閃過的一百五十張照片,沒有加上任何的說明文字,我們可以組成一個人橫跨幾十年的人生。
照片切割了時間,框住了那一刻或多或少或真或假的「真實」。有時候當下覺得好感動的方框,事後看卻一點感覺也沒有;有時候當下只是隨手按了快門,卻留住了千言萬語。我們可以練習技巧,我們可以使用更高階的機種,我們可以精確算計,更可以用後製軟體等等修改出一張最完美的照片。但那又如何,如果這張照片沒有對觀者產生意義。
即使意義不同。
我們需要一種觀看的方式,來「看」我們所「看見」與「拍下」的一切。如果不去思考,就不會產生意義;如果不去解說,就不會產生意義;如果不去注視,就不會產生意義。在「我看見了什麼?」這個章節裡,作者讓九位不同身份背景的人觀看同一張照片,並講出他們心中認為這張照片的拍攝背景,或者想要表達的意境。神職人員總是無比認真,理髮師總是直接的講出照片中人物的動作。無論如何,最後的「實情」總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實情究竟有那麼重要嗎?透過了Jean Mohr的鏡頭,經由了John Berger不斷的反省與質問,這一切也許並不單純,但或許我們就是需要「另一種」的敘事語言,因為這個世界絕對不只有一種解釋方式。
或許我們該就此認定,每一次我們看到的,是證言,也是謊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