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獨厚心得

所有夢都是真的,所有永遠的失去,都是靈魂的獲得

  • 字級

文/達利

《失物之書》,是達利今年讀過最好讀卻最深沉、最有趣也最實際的小說。初聽聞《失物之書》的相關訊息時,得到的印象大概有兩個:

一、這本書維持了與《說不完的故事》之類故事相同的架構:小主角在現實裡有點什麼問題→到幻想的國度去,經過某種歷鍊→回到現實,正視問題。

二、這本書裡頭,用另一種角度將許多經典童話重組變形,十分有趣。

但待到實際讀完《失物之書》,達利發現,上述的印象,並不完全正確。

《失物之書》開始在大戰期間,主角大衛的母親病逝,父親另娶,與續弦妻子羅絲生了一個男嬰,並舉家遷往羅絲在鄉下的舊居。大衛的房間原來屬於羅絲的伯父強納森,強納森在十多歲時與當年寄住在家裡的小女孩安娜一起失蹤,多年來從未被尋獲。喪母之後的大衛並不習慣與新母親及新弟弟共有的生活,他開始聽得見書籍間的對話,並產生暈厥的症狀;一天晚上,大衛聽見母親的呼喚,要他前往某處搭救自己,大衛在花園當中摸索時,一架納粹戰機墬落,他在亂中鑽入老牆裂口,跨出去時已進入迥異的世界。

同《說不完的故事》一樣,在現實裡頭遇上問題的小主角進入了幻想的國度,但從這裡開始,《失物之書》與《說不完的故事》就因為不同的重點,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敘述方式:《說不完的故事》側重在「故事」與「創作者及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是故小主角在幻想國裡脫胎換骨,因為說故事的能力成為英雄;而《失物之書》的重點恰恰相反,大衛在幻想國中,無論是自身遭遇的冒險或者是從其他角色口中聽聞的故事,都帶著十分現實的主題 ──這些主題,讓那些經典童話產生變形,讓我們重新思考其中的意義,並且從大衛的經歷當中,去學習現實生活裡的種種重大命題。

《說不完的故事》告訴我們,故事需要現實去創造,而《失物之書》則明白地昭告:面對現實的方式,其實將會在故事裡頭學到。

是故,達利原來對《失物之書》的印象,的確是這本書「好看」的原因之一:它既是個流暢易讀、優美又危險的幻想故事,也充滿了各式各樣關於改編童話的黑暗趣味;但,《失物之書》值得細細品味、一讀再讀的原因,並不止於此。

當大衛回到真實世界,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康納利溫柔但實際地利用幾頁篇幅,交代了大衛後來的生活狀況,最後的結局,我們很難簡單地將其歸類成喜劇或者悲劇。從某個角度看,《失物之書》顯示了:失落的終將復得,每個大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孩子;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個未來的成人靜靜等候。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失物之書》揭示了一個重大的人生命題:

失落,其實就是我們擁有的一部份。唯有認清這個現實裡無法避免的事實,才能真正獲得在人生行走的姿態。

所有夢都是真的,所有永遠的失去,都是靈魂的獲得。

《失物之書》,是達利今年讀過最好讀卻最深沉、最有趣也最實際的小說。達利不想用什麼行銷口號叫賣這個故事,只希望你讀完後,能有相同的感動。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關於「愛」,他們說得太一針見血

愛是美好的感情,但並不總能帶來美好的感受。有時候說得太多,有時候難以啟齒,這幾篇文章裡的愛各有不同,一定有一種能深深打中你。

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