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厚心得
替西方人文史下一個最佳的注腳─《教養》
作者:Dave / 2007-08-23 瀏覽次數(3814)
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具備些什麼?這是書中第一個迎面而來的問題。
答案看似非常巨大,但是其實是具有非常具體明確的標的性問題。藉由這本書的指引,可以直探在西方人眼中的有教養的人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樣貌,也間接的回答了這個橫跨全書的中心問題。
當然廣泛的養成教育問題不在本書的範圍之內,而是直接確切的告知,如果你是一位的德國人或是歐洲人,應該具備哪方面的人文與社會知識,才能稱作有教養的人。這些知識廣泛的包括在歐洲歷史、文學、藝術史、音樂史、哲學史、科學史、兩性史的諸多層面,甚至是各國的風土民情都囊括其中。
在這些知識性的部分除外,更包含了能力性的主題。或許會納悶,為何在這些知識百科建構之後,還要花費那麼多的篇幅去談論能力的問題,其實這個部分應該算是本書最大的特色與建樹,將人文的知識百科與人文的思維相互結合。
倘若一個有充分知識的人,卻沒有與人交談應對的溝通能力,出口成章卻流於賣弄,文筆流暢卻理不勝辭;同樣的相處模式卻帶給不同國籍、不同歷史背景的人們截然不同的感受,往往在行為舉止上進退失據,無意間的成為笑柄或是惹人厭惡而絲毫不自知,那麼前面再多的文化涵養,也是徒勞無功。因此在這個章節,作者介紹了語言的邏輯性與結構性,再以實際的角度去分析如何去從一本書中擷取想要的知識,更進一步介紹在不同國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獨具特色的文化思維,該如何應對才是正確的方式。
最後作者也對於整體環境的改變提出了己身的省悟與見解,當知識的流傳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對於價值判斷的能力似乎逐漸失去原有的自主性與思考性,尤其是媒體,更是作者深以為慮的部份。對於教養我們能期待更多、發覺更多,但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以這些人文知識為奠基石的背後,似乎應該留點餘地去思索《教養》背後的意涵,最終還是那些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
回文章列表